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利当前、管长远的大事要事。如今,从“小田”变“大田”,在建好的高标准农田之上,还能通过智慧赋能,让农田里孕育出更大的机遇。
记者在江西采访看到,高标准农田建好以后,农机正在对冬季的土地进行深翻,这样不仅能够使土壤保墒,还能冻死埋在地下的虫卵和病菌,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
而当记者来到位于江苏昆山陆家镇的一片高标准农田里时发现,和江西的拖拉机不一样,这台拖拉机的驾驶室里没有司机,是一台无人驾驶拖拉机,高级感拉满。
农机是如何实现无人化操作的呢?除了拖拉机本身有智慧加持,农田里也藏着答案。在一片上千亩的高标准农田里,除了智慧虫情测报站,还分布着气象站、孢子捕捉仪、土壤墒情检测仪、土壤液位仪等30多个设备。这些设备采集到的数据都会汇集到不远处的智慧田园决策指挥中心里,帮助获取全面的农田环境信息。
负责开发这片无人农场的是中国农科院华东中心的智慧农场团队,团队负责人史云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站点监测等手段,打造了天空地一体化信息监测平台,实现对土壤墒情、作物苗情、长势、病虫害、冷冻害、轮作休耕和产量监测等各方面信息的高效采集与分析。有了这些信息,种田就可以和打游戏一样,操作按键就可以驱动农机进行智能化作业。
在农田里,记者还看到了一辆由客车改造的移动版田间数据中心。研发单位中国农科院华东中心正在测试它的功能。车顶的摄像头可自动升起获取农田实时画面;车载的庞大数据中心可随时获取各类监测数据,用于监督稽查和指挥调度等多种场景。最方便的是,不管是丘陵还是山地,只要车能到达,就可以实时获取当地农田的所有基本信息,还可以带回研究所进行分析。
农田里的数据被带回到哪里呢?在距离陆家镇智慧田园4公里的中国农科院华农中心的办公室里。记者认识了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利用几台电脑,他们以写代码、做实验的方式,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
有的代码能通过指令控制机器人运动行进,轻松绕过障碍物;有的代码负责识别果实成熟度,定位采摘点,收获每一颗饱满的果实;有的代码则可以连接北斗卫星,指挥全国220万台农机,超20万架植保无人机,年作业面积突破21亿亩次。而如果没有开发者,这些代码只是一串符号,是这些“新农人”以智慧为笔,写出了农业耕作的新方式。过去三年,这样的农业相关新职业增加了14个。全国已认定94家农业农村信息化基地、31个国家智慧农业创新中心,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3%。这不仅代表着一个产业的技术变革,也将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高效、更绿色、更和谐的农业未来。这就是藏在小代码里的农业新机遇。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