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A03

平菇出现球形菇导致原因有多种 2025年05月02日

□记者果志华编写

山东省临沂市一菇农电话咨询:我棚内种植的平菇结出很多球形菇,影响了销售。请问球形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答:球形菇是指平菇子实体不按照正常的生长次序生长,不是成形为一个层叠式结构,而是生长成一个球型的菇,整个子实体像一个盛开的花朵,有的是一个标准圆球形,有的是长椭圆形。生产中导致平菇出现球形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空气污染所致

通常情况下,平菇子实体生长过程中,如果遇到连续雾霾天气,空气中的有害成分会对平菇的子实体生长产生影响,提高了球形菇的出现几率。

原料配方不合理

因平菇的主要原料棉籽壳价格较高,为了提高产量,很多种植户在原料配方中加了过多的氮肥及其他化学肥料,而这些化学肥料中难免会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如果在发菌过程中没有分解掉,在出菇过程中会对菇蕾的形成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在生料和发酵料的生产模式中最常见,球形菇的发生率也最多。即使同样的品种、同样的配方,在生料模式中也出现球菇,但在熟料栽培模式中就少见。所以在栽培平菇时,应该尽量选择新鲜、无霉变、质量好的原料来栽培,不能贪图便宜选用廉价的次料,并合理调整配方,选用最好的灭菌方式处理原材料。

料温太高

原种、栽培种、出菇袋的发菌过程中,长期料温太高,导致菌丝的出菇习性发生了轻微的变异,造成部分子实体出菇异常,这种情况在生产中是最常见的。在多年生产中,很多菇农的发菌方式一直采用自然温度发菌,但平菇的发菌温度是有最合适条件的,发菌温度最适宜在22℃-26℃范围内,平时自然温度与这个温度差距不大,但是如果有长期的高温天气,或者菌袋料温太高、维持时间太长,就应该考虑是否为菌袋特别是菌种降温。

农药污染

防治病虫害时,特别是杀虫剂的过量使用或稍微过量即可使平菇子实体表现出严重畸形,从而出现球形菇。因此,不管杀虫剂还是杀菌剂,都不要过量使用,要坚持配方合理、用量适宜。使用新药时,一定要先小面积试验,安全后再大面积使用,建议遵循“有效无害”

的用药原则。

菌种问题

有的种植户认为菌种制作很简单,还有的工厂化平菇栽培厂家,也没有自己的育种中心,对菌种的认识程度较低,从而导致菌种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菌种过度繁殖造成优良特性退化。有的种植户种植量很大,但仅仅购买一个试管,在生产过程中,要扩繁很多次的母种,利用简陋的设备、大量的药剂灭菌,在扩繁过程中的杂菌污染都是造成菌种退化、丧失优良性状的原因,所以最后的出菇出现球形菇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是菌种用量太少造成菌龄太长,扩大种性变异的可能性,影响了菌株的优良性状。一开始推广平菇种植的时候,生料栽培的母种用量一般使用10个试管,每个试管扩繁6个-8个原种瓶,现在很多人只用2个试管,有的种植户还使用原种瓶再扩繁原种瓶的技术,这样菌种质量就下降了。为了保证菌种优良种性的正常传递,菌种用量稍微大一点是有好处的。

三是保证母种及原种的正常接种和培养,严防隐性污染。母种的扩繁推荐用超净设备,杀菌剂灭菌不要过量,因为任何杀菌药剂都对菌丝有抑制及杀灭作用,同样对菌株活性也有较大影响;在菌种的培养过程中,尽量接近菌种的适宜生长温度。如果在菌种的培养过程中,温度太高,势必会对菌丝的活性造成伤害,对以后的出菇造成不良影响。

四是母种的保存温度适宜。平菇母种的理论保存温度是4℃左右,实际生产中也可以在1℃-2℃保存,但不能再低了,有的种植户将母种放在0℃以下,结果造成母种结冰,短时间结冰后的母种再扩繁虽然正常生长,但会对菌种造成不良影响,也可能造成球形菇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