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蔬菜报 2021年01月22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JSA14版:人物

张玉萍:从无到有将嫁接苗种进农户心坎里

抖一抖看视频

栽苗前后的管理技术培训

张玉萍(右一)棚内指导病虫害防治

栽苗前后的管理技术培训

张玉萍,山东省潍坊市寿光人,2005年进入种苗企业做销售,从此正式踏入“农业圈”,后经过几年在种苗公司的实践学习,2009年开办了自己的育苗场。经过多年的用心经营,育苗品类越来越多,规模也越做越大。“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张玉萍的苗场做的有声有色,经常会接待全国各地前来学习、参观的考察团。对育苗、嫁接技术的传授,她从不吝啬,还经常主动到各地去传播育苗技术。

2018年,已经44岁的张玉萍将寿光的苗场事务交给他人管理,只身来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张玉萍在当地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推广,实现嫁接苗从0到百万株的突破,成功将“寿光技术”落地,将嫁接苗“种进”当地农户心里。

看不得苗子被浪费,只身北上传技术

苗场经营风生水起,为何选择抛家舍业只身到内蒙古发展?面对记者的提问,张玉萍介绍说,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跟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科技局的领导们有过多次接触,对方曾连续多年到他们苗场参观、考察。双方交流了很多,科技局的领导们对他们的种苗质量和育苗能力非常认可,也多次邀请她到内蒙去发展。起初,“盛情难却”之下她也没想太多,只是带着“去旅游”的心态,到内蒙看看。“到了当地,经常能看到整棚整棚的甜瓜到了盛果期,却因为连年重茬种植导致的死棵现象严重,不得不拔园,让人心疼。”张玉萍说,当地农户主要种甜瓜,重茬现象严重,死棵非常普遍。考察时,时常会看到当地农户从棚里运出成堆成堆死掉的苗子。面对大面积死棵,当地农户束手无策,只能将整棚的苗子拔园再定植,投入很多,时常是入不敷出。

“我只是一个女人,没想着做多大事业,但是我想让更多的人受益。”张玉萍介绍说,经过多次、多地考察,她发现当地没有嫁接苗,市场潜力很大,但这并不是让她决定到内蒙发展的主要原因,“实在看不得苗子被浪费,想着把寿光这边的好品种、好技术带到当地,让当地农户都能受益。”张玉萍说。

“既然决定要干,就得认真对待。”张玉萍用了很长时间进行实地考察,她选择在一年四季不同时间段去到当地,了解可能会影响实际种植的天气、管理等条件,她经历过当地最冷的严冬,也在夏季最热的时间去温室查看蔬菜生长情况。

嫁接苗 从0到100万株的突破

经过三四年的前期考察,张玉萍已对当地存在的种植问题和如何应对“心中有数”,但她并没有急于进入当地市场,而是选择先自己实验,再让农户体验。

2018年,在巴彦淖尔市科技局的帮助下,张玉萍租用了11个棚,其中3个棚进行育苗、嫁接实验,8个棚进行品种筛选、种植。因为气候等因素影响,第一批嫁接苗的成活率很低,还不足40%,但张玉萍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总结经验,从头再战。在“浪费”了三批苗子后,嫁接苗成活率终于达到90%以上。品种也经历多次筛选后,选出了适合在当地发展的黄瓜品种3个,番茄品种5个,砧木5个,甜瓜2个,西瓜1个。

育苗、选种成功只是第一步,后期如何让当地农户接受并使用也非易事。因为之前,当地并没有嫁接苗的概念,农户对“新事物”也不是很认可。“多亏当地科技局领导们的支持,帮助组织了几场现场会,农户实地看过以后,好多当场就报名想试试。”张玉萍说,能顺利地推广嫁接苗,离不开巴彦淖尔市科技局领导们的支持,为了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政府部门给予了很多便利。“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多方努力下,到2020年嫁接苗订购量达到100多万株。

从种到收 保姆式服务 种植户信任政府认可

“嫁接苗虽能提高成活率,但要想有好的效益,种植技术也很关键。”张玉萍并不认为,苗子卖出去就万事大吉,看到种植户相对落后的管理技术,她选择将十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和技巧也悉数教给当地农户。在出苗时,她会跟农户讲栽苗前后的注意事项;从种到收的管理期,她也会经常到农户棚中查看,针对性的提供施肥、用药方案和进行病虫害预防指导;农闲时,还会组织农户一起学习、交流,进行技术授课等。从苗子出苗场的那一刻,张玉萍就跟“老妈妈”一样,关心着每一株苗的生长状况。

张玉萍的努力和付出,当地政府部门都看在了眼里,2019年张玉萍被巴彦淖尔市科技局评为“设施农业蔬菜植保专家”,并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三区科技人才”、“巴彦淖尔市科技特派员”等荣誉,两年的时间张玉萍跟当地农户也处成了“一家人”。种植上遇到问题,大伙都会第一时间去咨询“张特派员”,张玉萍也会将从寿光了解到的新技术、新品种介绍给当地农户。

授之以渔 将嫁接苗种满巴彦淖尔的“每一寸”土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之前,都是从寿光的苗场调熟练的嫁接工来这边进行嫁接作业,这样做,于我个人来说,虽然嫁接质量和数量都能得到保障,不影响供应;但对当地的农业发展来说,‘治标不治本’,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嫁接苗的推广问题。”张玉萍说,嫁接苗的好处已逐渐在当地种植户中传播开,未来推广速度会越来越快,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多,下一步,她打算下大力气培养一些本土嫁接育苗工人,真正将寿光成熟的嫁接、育苗等技术传播到内蒙,并落地生根。

“大家的信任,是我再出发的动力。”对于未来的打算,张玉萍说,“巴彦淖尔地多人少,旗与旗、县与县之间距离都很远,下去送苗、技术指导的时候,时间多部分都浪费在了路上,下一步,我想在巴彦淖尔的每一个旗县都布上分公司,更好的为当地农户服务。”嫁接苗的推广只是一部分,张玉萍还打算拉起几只技术队伍,更好的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让农户增收,为助力当地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021年的春节,即在眼前,这个时期正是当地第二茬苗播种后管理的关键时期,也为了不给国家和政府添麻烦,张玉萍决定坚守在工作岗位,这样也可以第一时间为农户们解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像往年一样回家团圆,与家人的聚少离多,张玉萍深感愧疚,但她相信“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肯定会理解我、支持我的。”

本报记者 崔莹

2021-01-22 崔莹 2 2 北方蔬菜报 content_69416.html 1 张玉萍:从无到有将嫁接苗种进农户心坎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