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羊肚菌的信息可谓满天飞,真假难辨,导致不少生产者跟风种植,最终影响了经济效益。自2020年以来,跟风形势愈演愈烈,笔者接到大量咨询电话后陷于了沉思。近日,笔者将羊肚菌种植的常规性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广大生产者理性种植,在及时止损的基础上寻求理想的生产效益。
羊肚菌的基本习性
羊肚菌生长以土壤生态为主,辅之以外源性营养,与其他品种的食用菌相比,其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适应范围相对偏窄,要求比较严格,甚至有点苛刻。并且,羊肚菌自身生长过程中产出的代谢物质积聚,会让其生长的土壤微生物菌群不断萎缩,也让土壤中适宜羊肚菌菌丝吸收的营养元素大幅度减少,诸多因素导致羊肚菌菌丝活力下降,愈激发有害菌群的繁殖与扩大,同时它们也会对下茬羊肚菌的生产造成难以逆转的结果。笔者认为,除去种源、大气环境等原因外,这些因素才是制约羊肚菌种植成功率低、复制性差、重复性差的关键因素,而不仅仅是菌种问题、气候问题等表象因素。
羊肚菌的菌种
据了解,大多数生产者种植羊肚菌,均是从不同渠道购买的生产用种,对于多数供种者来说,由于“种子管理法”和地方政府的监管,外供的菌种基本上是有质量保证的。但是,受利益驱动等原因,尤其“炒种者”以利益为出发点,于是将多代种、老龄种以及污染或隐性污染种等流入社会,对生产者造成很大损失。
羊肚菌的菌株
通过对部分地区羊肚菌的生产调研,生产用的羊肚菌菌株多为“黑头菇”,而不是圆头、乳白色、半透明、外翻羊肚状的羊肚菌菌株,该种黑头菌株虽然抗逆性相对较好,在合适的条件下具有较理想的栽培效果,但其口感、品相等差一些。
对羊肚菌生产的建议
构建相应的制种体系:包括采集野生种、分离种源、进行批量品比试验,从而切切实实的选育出适应本地生态条件和市场的优秀菌株,并产出优质生产用种支持本地的生产。
培训相应的技术人员: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应分门别类,比如,可以将制种操作、播种栽培、出菇管理、采后加工等各个环节分开,选出不同的技术员主导某个环节,其他的技术员为辅助,切不可一个技术员从种到收全负责。
拥有相应的研发人才:唯有技术研发,才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能够长久立于市场潮头的真正奥秘,笔者提倡“用一储二研三”的研发路线,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处于行业领跑的地位。 本报特聘专家 曹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