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早已渗入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中。与此同时,一些金融理财产品的安全问题,也牵动很多人的心。纵观各类金融诈骗,不法分子呈现集团化、专业化,且手段不断翻新,每每令人防不胜防。近年来不少“理财平台”接连曝出问题,大案频发、涉案金额大、参与人数多,更是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如今,随着城乡一体化、网络覆盖面扩大、农村经济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将目光瞄准了农村,试图将农村变为其新的“狩猎场”。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严厉打击金融诈骗。
张先生在浏览网络时,通过网页广告链接到了A理财网站。他发现该网站有大量高收益理财产品,并被其中一款保证每天按投资额5%-10%返利的理财产品所吸引,遂向在线销售人员咨询。张先生说,销售人员自称B银行客户经理,并通过该行官方客服电话95XXX向其介绍该产品,不仅安全可靠,而且收益很高。张先生按其指导在A理财网站注册并购买了20万元理财产品。两天后,张先生因未如期收到产品收益,再登录A理财网站时,却发现网站已关闭。张先生意识到被骗,登录网上银行查账后又发现,两天前购买理财产品的一个小时后,支付理财产品款项的银行卡内剩余的50万元被全部转出。
“客服”几句话转走了卡里的钱
张先生报警后,经公安机关调查认定:A理财网站属于非法虚假理财网站;B银行未发行过上述理财产品;销售人员使用的B银行95XXX客服电话,是使用改号软件伪装的;张先生在该网站注册购买理财产品时,输入了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信息,不法分子则利用这些信息冒充张先生开通快捷支付业务,并通过快捷支付成功盗转了账户内的资金。
张先生之所以被骗,一是因为其轻信高额返利等虚假信息,二是不法分子犯罪手段不断翻新,做足了伪装,令人防不胜防。
同样被“套路”的还有温州的何先生。2021年3月1日,何先生来到当地某银行,咨询一笔汇款资金的去向。他说:“我在手机上浏览网页时,跳出一个办理网贷的界面,就按提示填写了信息。之后‘客服’联系我办理8万元的网贷,要我填写身份证、卡号、手机号等信息,上传身份证、本人手持身份证照片。给我一份《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专用借贷合同书》,要我打印、签字、按手印后拍照上传。”在进行一系列操作后,“客服”要求何先生在银行卡上存款12000元,将余额截图上传用于贷款审批验资,并要他保持手机畅通。随后,诈骗人员再次联系何先生,要他提供收到的一个验证码。何先生随即发现自己卡上的12000元被转走了。何先生来到当地某银行,询问其12000元的去向。银行工作人员怀疑其遭遇了网络金融诈骗,而在此期间,何先生又接到了“客服”电话。银行工作人员在其交谈过程中听见了“正规”“做流水”“做完后返回”“不配合完成就是违约”等敏感字眼,随即提高警惕,一边安抚何先生不要相信“客服”的诱骗和威胁,一边告知客户网络贷款诈骗的特征,列举了多个案例,建议何先生立即报警,并提示客户前往该笔资金汇入行进一步查询。3月2日,何先生剩余的金额已安全转回,并已向警方报警。
金融诈骗“套路”种种
金融诈骗虽然层出不穷,但是也有其“套路”。摸清这些套路,才能提高防范金融诈骗的意识。这些“套路”有哪些呢?针对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多名银行、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
非法集资。不法分子假借网贷平台,吸取资金后用于对外放贷、投资等,实为非法集资。一旦资金链断裂,投资人的钱就无法兑现。
销售无门槛或低门槛等“理财产品”。不法分子宣称“无门槛或低门槛,低风险,高回报,限期灵活”等,销售所谓理财产品,向社会公众吸取资金,用于对外投资经营等。一旦投资失败,投资者的钱就无法收回。
未经许可从事金融业务。不法分子对外宣称有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实际上根据法律规定,实际从事吸储、放贷、理财产品和基金发售等金融业务必须取得金融监管部门核发的金融许可证,未经许可从事金融业务均属违法,投资者的权益无法保障。
制造假象。不法分子为赢得投资
者信任,假借“旅游”等名义组织投资者实地考察所谓的投资项目,发放宣传资料,夸大营利前景,制造假象,诱骗投资者投资。实际上,所谓投资项目可能根本与其无关。
口头承诺。不法分子为规避法律,故意在投资合同上不写明“保本保息”,但在对业务员进行培训时,会要求业务员夸大公司实力,口头承诺保本付息。实际上,是在诱使投资人投资。
接近老年群体。不法分子雇佣业务人员选择人员密集区域,接近老年群体、棚户区改造群体等,邀请他们参加推介会,赠送礼品。实际上,不法分子在一步一步诱使投资者放松警惕,从而上当受骗。
利用亲情诱骗。有些类传销非法集资的参与人,为了完成或增加自己的业绩,不惜利用亲情、地缘关系,编造自己获得高额回报的谎言,拉拢亲朋、同学或邻居加入,使参与人员迅速蔓延,集资规模不断扩大。
编后
防范金融诈骗个人信息要“抓牢”
纵观多个金融诈骗案例发现,个人信息的泄露是造成案发频繁的重要原因。我们在购买理财产品或了解金融服务内容时,一方面要注意选择通过官方渠道,不通过非正规渠道、不明链接购买;二是一定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内容,万不能随意在陌生网站上填写。
当然,提高防骗意识是减少金融诈骗、保护个人财产安全最根本的方法。在网络、数据大发展的时代,金融诈骗更加智能化、线上化,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无孔不入。在提高人们的防骗意识之外,金融安全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也非常重要。两个环节相辅相成,才能让大众提高警惕,远离金融骗局。 本报记者 王凯旋
(案例来自中国工商银行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