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强大的人才支撑;农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青年一代的积极参与。在政策鼓舞和农业广阔前景的吸引下,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了回乡创业、投身农业,董俊艳便是其中之一。如今,她忙碌在四个大棚里,活出了别样的风采。
生长在菜乡的“90后”印记里是寿光菜农的勤劳
成长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纪台镇,家里常年种植茄子,董俊艳对大棚并不陌生:“经常在课程结束后,去棚里帮父母干活。那时年纪小,干不了重活,就打打下。”在她的印象中,种大棚很苦、很累。但父母正是靠着艰苦的劳作,支持着她一步一步完成学业。在青岛理工大学求学的日子里,懂事的她时不时给父母打电话,问父母的身体,聊棚里的收成。放假的时候,她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外出旅行、打工,而是回家帮父母干农活。“我开始啥也不懂,只认识茄子的模样。一边干,一边跟父母学。点花、浇水、识别病虫害,虽然算不上精通,但也学会了很多。”在这一过程中,她体会到了寿光菜农勤劳、坚韧的精神。“我经常从媒体上看到关于寿光的报道,寿光菜让全国人民的餐桌丰富了起来,改变着亿万人的生活。寿光菜农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我的父母便是其中一员。”她说。上学时,老师或同学问她:“寿光到处都是这样能干的菜农吗?”她说:“是的,他们就生活在我的家乡,生活在我的房前屋后,是我的父老乡亲。”
走出办公室 一脚踏进大棚里
2013年,董俊艳毕业后回到寿光求职、结婚,夫妻都在单位上班,董俊艳主要在办公室工作,丈夫王聪则经常出差。随着父母年纪渐渐大了,对棚里的农活也有些力不从心。2015年春节前后,黄瓜的行情非常好,一斤黄瓜的价格最高达到6元,夫妻二人也想回村种棚,但又怕自己种不好棚。董俊艳的公公王万章在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是种棚的老把式,还经常去外地做技术员。于是,他们就跟王万章谈了种棚的想法与疑虑。王万章讲述了自己多年来的种棚经历,打消了他们的疑虑。董俊艳说:“要照顾好父母、孩子,丈夫在外奔波也不是个办法,而且收入也不理想,不如回家种棚。三元朱村是冬暖式大棚的发祥地,蔬菜产业这么发达,遍地都是技术员。婆家一直种着黄瓜,娘家也种了多年的茄子。只要用心学,不怕种不好。”夫妻二人辞去原先的工作,一头扎进了大棚里。
要干 就干出个样来
2016年,夫妻二人利用家里的两个大棚,正式“融”入了农业。有人曾问她:“你从办公室突然跑到大棚里,能适应吗?”董俊艳说:“我从小就帮父母在棚里干活,婆家也是种棚的菜农,我离农业并不远,当然能适应。”但是,他们第一年种棚,由于缺乏经验,并没有取得像别人一样的高收益。第一年种黄瓜时,棚里生了螨虫。植株下边的黄瓜叶子看着还正常,但顶上的叶子很明显的受害。“我们夫妻俩都不懂,就赶紧去找二叔求助。二叔一看,就判断出这是什么病,应该怎么治。看到这一幕,我觉得老一代菜农真的是‘宝藏’。”董俊艳说,“既然下定了决心,我们就一定坚持下去。不怕不懂,就怕不问。不懂就问,不懂就学。三元朱村的每个菜农都是我的师傅。”董俊艳认真而忙碌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很多菜农的棚里。从选苗、定植,到浇水、施肥,从抹杈、蘸花,到采摘、出售,他们慢慢掌握了种棚的方方面面。老
一代菜农丰富的经验,成为了董俊艳种棚的坚强后盾。面对棚内的高温和泥泞,她没有丝毫退缩,不畏风吹日晒,酷暑严寒,不少年轻人吃不了这种苦,而董俊艳这个20多岁的女人,却已然在这里找准了人生目标。她的种植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种出的黄瓜、苦瓜品质也越来越好。家里的大棚也从原来的两个增加到了四个。2020年夏天,夫妻俩对四个大棚进行了翻新,安装了自动打药机、喷灌设备、自动卷帘机等,棚体也换成了更加坚固的钢管,棚顶更换了防雨雪棉被,不断为自己的棚室改造升级。王聪外出学习先进经验,董俊艳在棚内实践操作,摸索出更加高效的种植模式,既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又提高了产量。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的同时,家里的经济收入也跟着提高了,最好的一年赚了二十余万元。在寿光蔬菜产业向着更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董俊艳已成为新一代青年菜农中的一份子。
农业大发展的沃土 培育了向上生长的她
短短五六年,董俊艳已经从一个对种棚略知一二的外行人,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寿光菜农。她说,在种棚的几年里,有无数人帮助过她,让她能克服困难,过上更好的日子。村里也为青年返乡创业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对于高学历回乡发展的年轻人,三元朱村村委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委派技术人员全程包靠,回村发展后技术、资金有问题,村委会积极协调解决。为促进集体经济壮大,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家创业,孙家集街道按照寿光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为年轻人创业提供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出台针对家庭农场、成方连片大棚园区建设的一揽子激励政策,加快典型带动、融合培育,推进蔬菜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正是在这些良好政策推动下,像董俊艳这样的青年人,才能在家乡开创出自己的一份事业,也为家乡农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知识与汗水。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大有作为的农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他们满怀希冀,奔赴希望的原野,用知识和汗水创造出平凡的幸福。二胎的到来,让董俊艳更加感受到了一份责任,她想让孩子们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让父母能够安享晚年。在董俊艳洋溢着乐观精神的笑声中,是一名劳动女性“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向往,是千千万万劳作在大棚里、土地上巾帼的战斗精神。
本报记者 王凯旋 见习记者 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