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面上的棚膜,一般的使用寿命为1年,像PO膜的使用寿命则长达2年甚至3年。不少菜农反映,有些棚膜使用不到一年就报废了。这除去棚膜本身的质量问题外,与菜农的不当使用方法也有关。高温强光、药剂等因素会加快棚膜的老化速度,而且很多菜农上好棚膜后,很少对棚膜进行维护,加快了棚膜的老化。那么,生产中哪些措施会减少棚膜的使用寿命呢?
含硫、氯等药剂的使用
为了预防土传病害,很多菜农会利用夏季歇棚期进行土壤消毒,土壤熏蒸剂中含有的硫对棚膜的耐老化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防治蔬菜病虫害时,一些含有硫、氯元素的单剂或复配药剂是不错的选择,如甲基硫菌灵、硫磺等,但这些含硫、氯元素的药剂也会对棚膜产生不良的影响。有些菜农使用的烟剂中也含有硫磺,这使得棚膜在整个使用期都面临硫磺的挑战。
在生产棚膜时,为了提高棚膜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生产企业往往会加入多种添加剂,如抗氧化剂、紫外吸收剂、受阻胺光稳定剂、增白剂、成核剂、阻燃剂、消雾流滴剂等等,使得棚膜具有良好的耐老化性、透光性及消雾流滴性。其中,加入受阻胺光稳定剂的目的是提高棚膜的耐老化性能,但由于其化学特性呈碱性,如果在棚室内大量使用含有硫、氯元素的药剂,易形成酸性物质附着于棚膜表面,与碱性的受阻胺光稳定剂中和后使其效果被钝化,从而降低了新膜的抗老化性能。
一旦棚膜出现了老化情况,那么膜上消雾流滴剂、成核剂等成分迅速析出,就会使其消雾流滴的持续时间大大缩短。一般来说,优质农膜的消雾流滴持效期一般在6个月左右,在更换棚膜以后,到冬春季节棚内湿度最大时,棚膜的消雾流滴性能便发挥出来。而随着硫、氯元素的药剂大量使用使得棚膜中消雾流滴剂、成核剂等析出速度加快,于是就会让许多菜农误认为所购买的棚膜为假冒伪劣产品。提醒菜农,尽量少使用含有硫、氯等元素的农药,若有使用,最好不要使用弥雾机喷施,避免大量药剂飘散附着到棚膜上,熏棚时也要注意减少硫、氯制剂等的使用。
高温闷棚的时间过长
高温闷棚对棚膜的损害很大。据了解,大棚长时间进行高温闷棚可明显降低棚膜的使用寿命,如果在夏季高温季节闷棚时间超过一个月,棚膜会严重老化:透光率低、保温性差、极易破损。因此,夏季高温闷棚时间不要过长,一般以15天—20天为宜。闷棚前先不要换新膜,在闷棚结束后下茬蔬菜定植时再换上新膜,这样可减缓大棚膜的老化,保证越冬时棚膜透光流滴性良好。
棚膜长期不除尘
棚膜越干净,光的透过性越好。而在实际生产当中,有不少棚室容易受到灰尘的影响,严重影响棚膜的透光率。尤其是在冬季降水量少、地面植被覆盖不足的情况下,棚膜上更加容易积累灰尘。而靠近未硬化的道路两侧的棚室,受灰尘影响十分严重。
菜农在购买棚膜时应选择防尘性好的棚膜。棚膜的生产材料和工艺不同,防尘性存在很大差别。当棚膜上布满灰尘时,菜农一定要想办法清除,以免影响棚膜的透光率。
对于外部灰尘的清除,首先要合理设置除尘布条,这是最简单,最省力,同时效果比较好的除尘措施。防尘带可以用长的布条等制作,将其一端固定在棚顶,另一端固定在棚下,一般情况下,每隔3米左右设置一根,松紧度应做到两根除尘布条在随风自然摆动的条件下不要相互搭叠或缠绕即可。这样布条会随风摆动,从而擦掉棚膜上的附着物,保持棚膜清洁,增加棚膜的透光度。蔬菜生长季可适当调整安装的位置,调整次数一般在3次-4次左右。防尘带中间摆幅大,除尘效果好,而两头小,除尘效果较差,故尘土较多时还需结合抹布将前脸处及棚膜最北边的尘土抹去。
本报记者 吴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