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膜作为重要的保温材料,在设施蔬菜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农膜品牌众多,质量也参差不齐,因农膜质量问题导致的纠纷比较多。调查获悉,棚膜问题主要集中在流滴性差、消雾效果不好、透光性差、不抗老化等方面。出现农膜质量问题后,有的菜农能及时向农膜经销商或厂家反映,通过协商处理;但也有菜农因反映问题不及时或农膜经销商、厂家处理问题不积极,导致维权问题一拖再拖,最终不了了之。
山东地区的蔬菜大棚一般于每年的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更换棚膜。进入11月份后,外界气温下降,大棚通风时间减少,农膜质量问题随即进入高发期。按照往年规律,这个高发期一般集中至元旦前后。常见棚膜问题有哪些?遇到问题该怎么办?结合近年来本报新闻热线接到的线索,记者将焦点问题加以整理,希望菜农朋友在遇到农膜质量问题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合理及时的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惯耍“拖”字诀拖到不了了之
山东省寿光市古城街道菜农徐师傅使用某牌农膜不足一月,农膜表面大面积出现大量“小窟窿”。“这样的棚膜使用寿命可能缩短,若深冬季节破裂还会导致棚内蔬菜绝产。”徐师傅说,发现棚膜异常后,他找到经销商徐经理反映情况。“徐经理说会尽快联系农膜生产厂家,并让厂家的技术人员来看一看。但十多天后,我仍然没见厂家的身影。”之后,徐师傅多次联系对方均无果。“每次我问他(经销商)什么时间来看时,他总是以各种理由推拖。要么就说再催一下厂家那边,要么就说这几天事情多,过几天再去。”
【记者支招】
经销商接到用户质量投诉后,故意拖延、耍赖。在菜农维权案例中,这几乎成了一种常态。问题发现之初,不管是经销商还是厂家业务员态度较好,一般承诺会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但随后,他们会以种种借口一拖再拖。面对菜农的一再催问,他们便开始耍赖。然而,菜农的的蔬菜生产拖不起,时间上也耗不起,被拖到最后往往自认倒霉,自己承担损失。
商家一旦耍赖,一味拖延,菜农该怎么办呢?就徐师傅来说,经过多次的协商无果,将问题直接反映给相关部门是最好的办法。建议徐师傅到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当地农业执法部门投诉。
敷衍了事损失“九牛”赔偿“一毛”
“我前段时间订购了一款覆膜,可到货后却发现膜的外观和质量均比当初商家提供的样品差。”河南省平顶山菜农王师傅说,他购买的农膜与经销商提供的样品严重不符。王师傅说:“我们村一位经销商向我推荐了一款覆膜,并提供了一份样品,当时我看着非常不错,就全款购买了一块。”覆膜到货后,王师傅发现与样品有很大差别,一是膜薄了很多;二是用手一拉,韧性差。王师傅想调换新膜,但经销商拍胸脯承诺产品质量没问题。
几经协商,经销商给予王师傅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给他写下了一张覆膜质保5年的保证书。
【记者支招】
王师傅发现农膜质量与样品有差异时,想找经销商调换一下,这在商品买卖中是合理的。然而碍于情面,在对方不予调换的强硬态度下,王师傅接受了对方给予的“小恩小惠”——很少的经济补偿和一张所谓的“质量保证书”。这无疑为以后农膜使用埋下了隐患。建议菜农在购买这样的产品时,不要全款付款。可与经销商协商,定先付订金,到货检验满意后再付全款。(注意,是“订金”而非“定金”。“订金”在农户接到货不满意后可以要求退回,而“定金”则不能。)
此外,对方既然提供了样品,王师傅事先就该留下一块,作为比对。当产品到货后,前后一对照,样品与现货是否同一品质就一目了然。农膜一旦用到大棚作物上出现质量问题,更换、修补等都很麻烦。更重要的是,棚膜质量不过关会直接影响一茬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影响到一茬的收入。因此,若农膜出现问题,农户需要维权时千万不能碍于面子做出无原则的妥协。
提醒:购买农膜要签协议索要收据维权宜在元旦前
目前,国内棚膜生产企业较多,品牌较杂,有的经销商为了增加销售量,存在刻意夸大棚膜质量、使用效果的情况。有的企业甚至会口头给予菜农多种承诺,类似保用几年、增产几成等。但菜农实际使用后,并未达到经销商鼓吹的效果。这就提醒广大菜农在选择棚膜时,尽量选择品牌好、口碑好的优质产品,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购买时,一定注意棚膜合格证和使用说明,对于厂家和经销商口头宣传的内容,不要轻信。同时,务必索要收据或签购买协议。签购买协议时,要写清楚农膜的品牌、型号、生产厂家、规格、生产日期、保质期、购买日期、购买量等一些常规的事项。而且,也要写清若农膜出现问题责任人该如何认定,赔偿措施如何到位,农膜的用途是什么等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若日后发生纠纷,票据或协议是重要凭证。
大家都清楚,在棚膜行业,“出现质量问题,要在元旦前解决”,似乎已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菜农在元旦以前的投诉容易处理,元旦之后再投诉,处理往往有难度。因此菜农一旦发现农膜出现质量问题后,要在第一时间反馈给经销商或厂家,并确保及时通过协商或者法律途径获得合理赔偿。若赔偿方案无法达成一致,建议菜农与经销商先协商,若还是不能达成一致,农户应立即到市场监管或农业执法部门投诉,争取在新年度1月1日前解决问题。
本报记者 隋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