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推进新三品一标工作即“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中更是专门提到“构建农产品品质核心指标体系,分行业、分品种筛选农产品品质核心指标,建立品质评价方法标准,推动农产品分等分级和包装标识”。
按照《农业农村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联合建立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合作备忘录》的要求,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下一步将全力打造“蔬菜品牌培育和品质认证中心”,开创蔬菜品质认证(自愿性认证领域),从风味和营养两方面来定义好产品,让消费者享受更高端、更优质、更美味的蔬菜产品。
当前,为更科学有序地开展蔬菜品质认证工作,标准中心已开始起草《认证管理办法》《认证实施规则》等规范性文件,并委托第三方认证咨询服务公司准备设立认证机构申请材料。那何谓“认证”,认证技术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曾对认证技术定义、范围及分类做过探讨,本期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认证”的那些事!
关于认证的探讨
在当今社会,商品在流通与交换过程中,生产者需要证明自己的产品符合相应的质量要求并能持续稳定地符合相应质量要求,消费者需要知晓自己购买的商品质量是否可靠并持续可靠。但由于商品种类繁多且结构性能日趋复杂等原因,人们已不能仅凭一般的直观感觉和经验来判断商品质量的优劣程度,而“制造者(供方)符合声明”的单方保证又缺乏足够的信任度与公正性,难以被购买者充分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由独立于供需双方的第三方来证明产品质量符合性的认证活动便应运而生。认证活动是现在商业活动、社会活动甚至政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第三方合格评定活动。
认证活动中会应用到许多技术,被统称为认证技术,认证技术是为认证活动服务的。关于认证的本质,为第三方对认证对象符合性证明。是对认证对象的质量测量,即认证对象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它具有公正性,公正性是由认证活动的客观性、独立性、可靠性、准确性、系统性等来支撑的。认证活动的目标是取得“认证结果使用方”信任认证机构的证明。认证机构坚守“公正性”是认证行业存在的底线和红线。
现在的认证往往停留在符合性或基于安全、健康考虑的基本需要上,而中国消费者已超越基本需求的满足,他们需要的是除基本需求外的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商品。但是目前认证的结果往往是一个符合性证明,缺乏定量评价技术(方法),对认证对象质量优劣区分度很低,甚至没有。从这一点来说,目前大部分认证领域还没有满足认证结果区分度的市场需求。
品质认证定义“好”蔬菜
随着社会进步和消费者对市场需求的提高,认证技术必然也必须与时代同步,跟上时代潮流。如果相关认证技术落后,将使认证领域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下降,不利于认证事业的发展。
从目前情况来看,定量化的认证结论将是未来认证的趋势,将有力提高认证效能并扩大认证市场。如此,定量评价技术的开发显得较为迫切,那么如何取得和传递信任呢?认证机构认证活动的客观、独立、可靠、可持续等是获取信任的基础,这些特性除通过认证机构的治理、管理、制度来获得外,掌握客观、独立、可靠的认证技术也尤为重要。
面对即将开展的蔬菜品质认证工作,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拥有足够的“底气”。除占据国家级平台优势,依托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和集散地,还按照“生产有规程、安全有保障、质量有评价、产品有品牌、价格有导向”的功能建设,建成并运行了国内唯一的蔬菜品质感官评价和分析实验室,率先开展蔬菜品质评价。成立全国蔬菜感官与营养品质研发中心,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研究室徐东辉担任主任并牵头开展《蔬菜品质评价标准体系的研制和构建》工作。今年5月联合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共同举办了“2021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十大鲜食番茄”评选活动并发布了排行榜,赢得业内赞誉。
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如果能够在蔬菜品质认证领域建立、完善品质蔬菜认证技术规范,将使新的认证技术规范得到认可并加快推广应用速度,真正做到用标准数据定义“好”蔬菜。
本报记者 崔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