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越冬一大茬尖椒正值初果期,与生长前期相比,植株负担加重,一旦管理跟不上,前期积累的问题很容易暴露出来,让人措手不及。对此,菜农应趁早加强管理,做好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培育壮棵,将隐患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为害隐秘蓟马很嚣张
进入冬季后,气温下降幅度较大,棚外枯草成片,很多菜农会忽视害虫的防治,而实际上,棚内温暖如春,害虫活跃,对蔬菜的为害依然较重。
近日,记者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洛城街道一尖椒棚内采访时,发现植株生长点叶片正面有针尖样小黑点,还有些发亮的斑点,不平整,反面叶片有凸起。这是蓟马为害的症状表现。结合植株整体,受害叶片主要集中在植株中上部,而仔细观察叶片后发现,活动中的蓟马主要存在于嫩叶及花上。
蓟马为害叶片,随着叶片的不断生长,症状日渐明显;在花上的为害,前期表现不明显,但坐果前后及坐果后会出现落花现象,或者果实会因花芽受损而发育成畸形果。这样的畸形果一旦形成后,是不可逆的。实践证明,若蓟马得不到有效防治,畸形果会大量出现,降低整体产量。这在越冬一大茬尖椒上表现尤为明显,因为花期蓟马为害重,菜农不重视防治,第一茬果往往受害严重,形成的畸形果较多。
应对措施:首先是把握用药时机,提早预防,最好在花期前进行喷药预防,减少蓟马进入花中为害。其次是选择正确的药剂组合。建议是杀虫剂与杀卵剂同步使用,并选择速效、长效药剂配合,如乙基多杀霉素+虫螨腈,并注意交替用药。再是注意用药方法,喷药时注意行走速度放慢,要全面、细致,确保药液准确到达生长点嫩叶、花朵内、叶背面及地表处。同时,大棚前脸处或后墙处,若有杂草或种有其他蔬菜时,也应一并用药。
此外,菜农应重视黄蓝粘虫板的使用,粘虫板既能起到预警害虫种类的作用,又能降低虫口基数,但悬挂时注意要把握正确的方法和用量。
天寒地冻病毒被轻视
正常来说,高温季节利于病毒病的发生,因此,当前很多菜农会忽视病毒病的预防工作。以晴好天气为例,即使是五六年的棚室,在不开风口的情况下,10时左右棚内很容易就会升高至30℃甚至以上,其实这样的环境与夏季相仿,也是适于病毒病的发生。
当然,在菜农棚中记者也发现了病毒病植株,其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皱缩。虽数量较少,但也应引起菜农重视,尤其是棚内存在传毒害虫的情况下,谨防传播危害。
应对措施:一是立即清除棚室内的杂草,同时喷施杀虫剂,降低棚室内传毒害虫基数;二是整枝抹杈时要避开已经发病的植株,避免汁液传播。对于发病较重的植株,菜农可直接拔出棚外处理。三是可喷施病毒A、菇类蛋白多糖、宁南霉素以及锌肥等,降低病毒活性,钝化病毒。
需要提醒的是,当前病毒病全年呈高发势态,那么,菜农在选择品种时,无论什么茬口,若菜农没有熟练的预防病毒病的办法,记者建议首选抗病毒品种,这是预防病毒病的最根本办法。
环境变化大病害高发
该茬尖椒定植时正值高温强光,很多菜农在定植后短时间便覆盖了地膜,这使得植株的茎基部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下,其表皮容易开裂,有的会短期表现出异常来,也有的未见有异常。或者粪肥腐熟不充分,存在伤根的情况。但待气温下降,棚内湿度增加时,治病细菌或土传有害菌易从受损的根系、茎基部或者是植株中下部整枝打杈形成的伤口处入侵,有的会上下传导危害,病程较长。
植株感染病害后,当呈现出明显的异常来时,多防治困难。且部分病害会随水传播较快,先是相邻植株显症,再是成行,然后是成片发生,尤其是进入开花结果后,植株负担加重,加速了病害的发生、传播速度。对此,菜农应及早加强预防。
应对措施:一是仔细观察,早发现早治疗。无论是根部病害还是维管束病害,染病后植株多有不同程度的萎蔫症状。对此,菜农应选择晴好天气的中午时段进棚观察,重点是长势偏弱的区域,看植株是否有萎蔫症状。二是及早防治。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后,找准原因。如植株有萎蔫时,多是植株体内的水分运输受阻所致,那么,菜农就应找准阻碍因素,如维管束受损、根系受伤等,进而认清病害种类,便于准确用药。三是选择正确的药剂。对于该类病害,菜农应选择内吸、传导性良好的药剂。如防治根腐病,可选择双霉乙酸铜+恶霉灵、春雷霉素+王铜等;防治枯萎病,可选择多菌灵+恶霉灵、咯菌腈+硫酸铜钙;防治细菌性病害,可选择药剂氯溴异氰尿酸+喹啉铜、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百菌清+琥胶肥酸铜等。四是合理搭配药方。配方药剂中,除了药剂之外,菜农还应根据发病部位进行合理搭配,如根部病害,菜农应适当添加生根剂,叶部病害可添加叶面肥,起到治养兼顾的目的。五是选择正确的用药方法。防治根部病害以灌根用药为首选,这既能精准用药,又能保持合理的用药浓度。灌根时,顺便浇淋茎基部,起到预防病害的作用。而茎秆病害,发生较轻时,喷雾用药应重点喷施发病部位;发生明显时,菜农可将药剂和成糊状,进行涂抹,效果较好。
本报记者 刘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