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植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缓苗的快慢和后期苗子的长势。同样的苗子,同样的管理,定植后苗子的长势却大不一样,这与菜农定植时的操作有很大关系。苗期弱则全生长期弱,苗期生长健壮,则后续管理难度大大降低。因此,走好定植这一步,并调控好棚室环境,才能培育出健壮的植株。
1
定植密度
黄瓜合理密植直接影响黄瓜产量的形成。在生产实践中,因受田间群体结构、生育状况,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生产指标远远低于理论产量。由此看来,黄瓜增产潜力是很大的。在合理叶面积指数范围内,栽培株数越多,其产量也就越高。因为亩产量=黄瓜单株平均产量×栽植株数。因此,栽培黄瓜必须根据品种特性、区域气候条件及栽培模式来确定合理密度。一般来说,每667m定植2800株~4000株即可。
当前,黄瓜育种发展的方向是中小叶片,可以提高种植密度,有利提高产量。然而,很多菜农的施肥、管理方式不同,品种表现也不一样,同样的品种,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菜农种出来以后叶片的大小差别很大。菜农还要根据自己棚内的情况,参考品种的生长特性,合理调节种植密度。总之一句话,好的品种还要有对路的配套栽培措施,才能充分展现其优势。
2
定植方法
在黄瓜生产中,我们提倡起垄定植,不宜采用平畦栽培。黄瓜起垄定植栽培具有三大优点:一是起垄定植有利于土壤耕作层通气和黄瓜根系的呼吸;二是起垄定植能够增加土壤面积,加大土壤耕层的昼夜温差,有利于促进苗壮和花芽分化,能够抑制徒长,促进壮秧,以达到增产早熟的目的;三是起垄定植便于浇水和冲施肥料,尤其便于大小行距间隔沟浇水和交替冲施肥料,容易控制浇水量,减少肥料的浪费。
定植苗要严格筛选,剔除病苗、弱苗及嫁接不合格的苗。早春茬宜选晴天上午定植;秋冬茬宜选阴天或傍晚定植。定植时要轻提苗。轻提苗可以明显减少黄瓜伤口,减轻病害发生。
定植前用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菌液蘸苗盘。生物菌剂蘸盘,虽然防病见效慢,但是有益活菌在土壤中会不断地繁衍、增殖,除了可以刺激根系生长,促进缓苗外,更重要的是有益菌的防病效果相对稳定而持久,远远超出药剂蘸根的持效期,符合以菌抑菌、预防为主的生物防治理念。
定植时带坨移栽,覆土不露坨即可。栽苗时,切不可埋住嫁接夹,要使嫁接夹所夹的部位离开垄脊面,防止接穗基部产生不定根,扎入土壤,容易感染根部病害,失去嫁接的意义。
3
覆盖地膜
宜选择全生物降解地膜,符合GB/T35795《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的规定。也可选用厚度为0.01mm的非降解型地膜,符合GB13735《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的规定。早春茬,先覆地膜再定植或定植后1d~2d覆地膜;秋冬茬,定植后15d左右覆地膜。
覆盖地膜时可以改变挖孔覆膜的方法,将两块地膜沿着植株茎基部拼接起来,这样苗子再大也不怕因覆膜损伤茎叶。在覆盖地膜时,只需覆盖种植行即可,种植行最好用钢丝或竹竿将地膜撑起来,在铺地膜之前,在种植行南北两边设置小撑秆,从南往北把地膜覆盖在撑秆上,这样可以实现膜下浇水,既提高了土壤透气性,又使得湿气难以往外挥发,降低了棚内湿度。行间则覆盖秸秆或稻壳,既提升了地温,又调控了棚内湿度。
4
加强环境调控
棚室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黄瓜的生长。黄瓜不同生长阶段,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提醒菜农,结合天气情况,从温度、光照、湿度等多个方面灵活调控,将棚室环境调控在最适宜黄瓜生长发育的范围内,确保获得更高的种植效益。
温度
根据黄瓜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结合生长季节适当调整和控制温度。
a)缓苗期,白天控制在28℃~32℃,上半夜18℃~20℃,下半夜15℃~16℃;
b)缓苗后至结瓜前,温室内气温白天25℃~28℃,夜间12℃~15℃;
c)结瓜期,实行变温管理,上午温室内气温控制在25℃~33℃;下午20℃~25℃;上半夜15℃~20℃;下半夜12℃~16℃。
深冬季节(12月下旬~翌年2月中旬)及阴雨天,可适当降低温度指标。夏秋高温季节当温室内温度过高时,启动高压微雾系统,和(或)加盖遮阳网降温。土壤温度宜控制在15℃~25℃,最低不应低于12℃。
保温被揭盖管理
揭盖保温被宜坚持以下原则和方法:
a)上午揭保温被的适宜时间,以揭开保温被后室内气温无明显下降为宜。下午棚温降至20℃~22℃时盖保温被;
b)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早揭晚盖;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早揭早盖;2月上旬至4月下旬,早揭晚盖。连续阴天时,仍要适当揭保温被,下午早盖;
c)连阴天过后乍晴时可通过分次揭被的方法揭保温被见光,即第1次先揭开1/3,不出现萎蔫时再揭起1/3,第三次才将保温被全部揭起。
光照
采用透光性好的棚膜,冬春季节保持膜面清洁。深冬季节,当温室内光照不满足黄瓜生长时,宜启动补光设备补光。
空气湿度
采用膜下滴灌、通风排湿、温度调控、行间铺设作物秸秆等措施调控温室空气相对湿度,白天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不大于75%,夜间不大于85%。
(未完待续)
本报记者 吴荣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