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农业园区,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打破形式上单一的大棚栽培模式,围绕着农业科技应用、产业主导、优势互补、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进行建设。在运作模式上,现代农业园区往往通过产品、技术和服务的纽带,打通农业的生产、流通、销售环节,形成一条完整的农产品全产业链。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田柳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下称“园区”),通过“投资商+运营商+家庭农场”的运营模式,将各自为战的分散经营变为组织化、集群化经营,正在产生良好的规模、品牌和示范效益。
金融助力打通蔬菜全产业链
寿光市金融投资集团不仅仅是该园区的投资方,更深入到了园区的各项建设中。在建设环节,以“金融+项目建设”模式,与农业发展银行合作,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低成本资金。在农户租赁环节,以“金融+农户入驻”模式,与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公司及本地银行合作,把园区项目与“鲁担·惠农贷”产品嫁接,对有贷款需求的普通农户,制定相应的租赁模式及优惠方案,采取租金降一点、担保费降一点、利息降一点的策略,同时争取省财政贴息政策,将大棚租给农户使用,以租代售,以整租代短租,真正实现创新创业人员和农户的“拎包入驻”。
田柳镇菜农刘翔永在园区内一共租种了5栋大棚。根据合作协议,他的每栋大棚都要预先缴纳三年租金。正是因为园区提供的一系列租金、贷款优惠方案,刘翔永才敢放心大胆地租种这5栋大棚。租种后的他,也不需要再操心种子种苗、农膜、植保、销售等问题,园区早就替他想好了。通过“金融+运营服务”模式,金投集团投资前端的种子种苗、农业投入品、大棚设施,中端的蔬菜生产、无人植保,后端的蔬菜销售、物流配送、品牌渠道等全产业链环节。如生产环节,依托集团并购的农资企业,为园区生产提供设施、技术等支持,借助现代农业科技手段,促进园区生产上档升级;销售环节,以国家绿色标准和欧盟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为支撑,采用订单农业和特色产品种植,通过品牌化包装,与京东生鲜、盒马鲜生、华润万家、全福元商超、中百大厨房等合作,提升零售销量,同时采取俄罗斯边境贸易、日韩出口方式,提高外贸交易份额。
金投集团还为园区的农户提供了理财服务,联合合作银行为用户搭建理财平台,在用户获得收入后,将资金存入银行,银行为用户办理“园区一卡通”,用户可利用其实现缴付租金、现金提取、银行还款、购买生产资料、日常生活消费等功能,同时,银行将通过资金操作,为用户提供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的理财收入,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用户收入水平。
园区为产业工人、业主提供了“物业式服务”:在园区内,每七个大棚配备一个技术员,由技术总监统管;每名技术员与三名工人搭配;配备专门人员提供水、电等维护服务,随叫随到;集中配备安保团队和安保设施。
管理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品种、农资产品的推广、监管方面。园区内建有示范棚,通过在示范棚的生产实践,挑选优质品种和农资,然后再推荐给农户。入园人员、农资实行登记管理制度,严禁在园区内使用不达标的化肥农药等。
聚焦标准化让蔬菜品质“看得见”
寿光金投集团田柳现代农业园区,是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的示范基地之一。园区从生产到销售,从基质处理到深加工运营,全产业链条卡着“尺子”种菜。他们运用数字化手段,为农业生产全程输入“数据”标准,运用“智慧化”管控,实现了品质“看得见”。
说到果蔬的标准化,首先应该关注的是生产过程的数据化,包括温室设施、温湿度、阳光、二氧化碳等,都需要一定之规。在保证整体环境统一的情况下,进行果蔬的数字化生产管理。农业生产活动,“靠天吃饭”是传统。但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农户们可以将不确定的天气因素影响降到一定水平,突破不利气象灾害的制约,在较稳定的环境中进行农业生产。高标准高科技的农业园区,利用有利条件,往往能率先实现这一目标,为农户提供参考。
园区的2号示范棚,棚长235米,实种面积4.2亩,其中定植有11000株串红小番茄。据技术员介绍,每种蔬菜生长都有适宜的温、湿度范围,棚内安装有温湿度检测仪,进行时时监控,具体数据都显示在电子屏上。温、湿度有变化后,会有其他相应的设备随之进行调控。
蔬菜对温度变化是最敏感的。结合近期天气情况和植株长势,每天上午当棚温升高至28℃时,大棚放风机就会根据设定启动,拉开大棚通风口一定宽度,进行通风排湿。待棚内温度进一步升高后,大棚放风机会自动或结合人工进行再次操作,加大通风力度,确保棚内有适宜的温度。当通风无法实现有效降温时,棚外遮阳网就会拉起,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除了调节温湿度外,棚内还安装有补光灯、二氧化碳发生器、喷淋降温系统等,这些均能应对不良天气对蔬菜的影响。
蔬菜健壮,抗逆性强,病害发生的几率小。园区通过建立立体化的植保体系,为全区的果蔬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示范棚内安装有多种植保机、防虫网等,通过物理防控的办法,能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量。这是保障蔬菜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园区在专业的植保团队和立体化的植保方案协助下,让每一名农户、每一栋温室、每一种蔬菜,都能享受到一条龙的“保姆式”服务,填充起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空白点”。
传统的农业生产,对果蔬所需的水肥量、施用时间,往往依靠的是经验,很少有精确的方案,也难以有针对性地满足果蔬生产需求。而在大数据的发展和科技加持下,完全可以在农业生产中依据环境、土壤、水质等情况,采取有目的、有针对的水肥施用方案。园区内利用大数据支撑,结合蔬菜品种和土壤、水质情况,为蔬菜不同生长阶段制定了科学的水肥管理方案,确保了蔬菜优良基因最大限度地发挥。
严格规范下的有序生产
在园区内,记者发现,无论是施肥打药、农资管理,还是品种选定、棚室建设,方方面面都在按照既定程序推进,活像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流水线。这得益于园区内严格、规范、统一的管理制度。
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农资环节,金投集团力求为园区农户提供标准化、一条龙式的全程服务。通过提前试验示范农资产品,既让园区管理人员对产品的功效、特性有了充分的了解,方便服务农户,也让农户对产品的作用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前期,金投集团通过收购或合作方式,将一系列优质农资企业引入了园区,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质量标准、服务及时的农资产品。相对应的,园区建立了安全使用制度,实行农资仓库标准化管理,还加大了蔬菜质量检测力度,制定了统一的检测记录本。
对于销售环节,园区也有“章程”:只有符合园区的收购标准,园区才会进行收购,并给出高价。园区通过创新形式、开辟新渠道,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案,让农户的蔬菜不仅卖得更多、价格更好。产品逐渐得到了一二线城市的认可。
收购有标准,收购来的产品还得有“身份证”,能够实现“可追溯”。在技术指导人员的办公室,一份份档案摆在了桌面上。每一份档案都记录明白,包含农户棚室在蔬菜生产、农资使用等方面的详情。
在农户的棚中,也有一份简表,专门记录每一天的田间管理。
在田间管理方面,园区全面推行了档案管理制度。对蔬菜生产的全过程,如种子、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的使用、田间管理、质量检测等关键措施,以及产品销售,都进行了详细记录,制定出统一的田间生产管理记录表。对于蔬菜的采摘及包装销售,还制定了统一的蔬菜出入库记录本,包装销售环节也是全程可追溯。“园区的产品包装上有二维码,保证每一颗番茄、每一根黄瓜都能追溯到每一个日光温室,让消费者查询到农事操作全纪录。”园区技术指导员说。
本报记者 王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