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秆的表面一般会附着许多绒毛,起到保护植株,防止害虫侵害的作用,从而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但在实际生产中,茎秆却时常被伤害或者病害侵染,危害大且难治愈。这对蔬菜的正常生产影响很大,因此,菜农在日常管理当中,应时刻做好茎秆的养护工作。
温湿度缓变 茎秆不开裂
设施蔬菜栽培过程中,蔬菜少了风吹雨打,多了舒适安逸。植株的茎秆表皮相对幼嫩,若棚室环境突然变化较大,尤其是温湿度的突变,会使得茎秆表皮出现开裂的情况。
把握好浇水量。在土壤湿度过小或连续阴雨天过后,一次性浇水过大,让茎秆的含水量突然增加,提高了茎秆开裂或感染病害的几率。如茎秆幼嫩的瓜类蔬菜,在长时间不浇水后突然浇大水,很容易发生茎秆开裂并进一步感染蔓枯病或细菌性病害等的情况。所以,菜农要合理浇水,把握适宜的浇水量,并根据植株长势、天气情况及土壤湿度等,灵活安排浇水间隔。
渐次放风。当茎秆含水量大时,也就是浇水后的一两天内,一次性放风过大,冷风侵袭植株,也容易导致茎秆开裂。当下季节,昼夜温差大,菜农应渐次放风,逐步拉大风口,给蔬菜预留一定的缓冲时间。同时,有经验的菜农会在风口下设置挡风膜,并且是全年悬挂。挡风膜在低温季节能缓冲冷风,高温季节则能缓解干热风,应用效果较好。
地膜覆盖有章法。无论是起垄还是平畦栽培的蔬菜,菜农在蔬菜缓苗后覆盖地膜时,大多是将幼苗从地膜孔中掏出来。这种地膜覆盖方式,若地膜两端固定不牢时,容易出现位移,使得地膜与茎基部紧密接触。紧贴地膜的茎秆部位长时间处于湿度过大的环境中,容易开裂且被病菌侵染。当前,有的菜农在铺设地膜时,改变了办法,即使用两幅地膜,一幅地膜在种植行内起拱覆盖,另一幅覆盖在操作行,或者用粉碎秸秆或稻壳覆盖操作行。这样一来,茎基部能与地膜保持一定的距离,完全裸露出来,处于温湿度相对稳定的环境当中。
整枝打杈有度 减少茎秆损伤
很多情况下,茎秆的损伤多是日常操作不当造成的,如采摘果实或整枝打杈的动作不利索、落蔓力度较大等。对此,菜农应尽可能地减少这些不当操作,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落蔓力度要小。蔬菜长势较高时,为方便操作,需要进行落蔓。落蔓时,首先要留有充足的功能型叶片,如大、小黄瓜可留十四五片功能型叶片,落蔓后植株高度在1.2米—1.5米。茄果类蔬菜,茎秆纤维化程度高,相对硬实,落蔓时多采用“一边倒”或“两边倒”的办法,倾斜落蔓,避免造成茎秆损伤。而瓜类蔬菜茎秆含水量大,硬度小,可直接将茎蔓落下,但也要考虑茎蔓的柔韧性。落下的茎蔓也可盘成圈,并顺在种植行内,方便菜农行走。吊蔓时不可强硬盘头,最好顺着茎蔓的生长方向进行。
整枝打杈要利索。菜农在整枝打杈时,多会选择晴好天气,并在植株含水量小的时候进行,此时的植株伤口愈合快。此时整枝打杈,茎秆表皮韧性好,若整枝打杈时,掐断枝叶不彻底,很容易连带起茎秆的表皮,使得茎秆受伤。对于茄果类蔬菜来说,整枝打杈时,菜农可借助专用工具,如剪刀、刀片等,确保切口整齐、伤口小,不伤及茎秆。
采摘果实时也是同样的道理。菜农应尽可能地从果实果柄的离层处掐断或剪断,不可生拉硬拽,伤及茎秆。当果实重量较大时,如西甜瓜、大果番茄等,若不能采取辅助减重措施,则果穗容易从与茎秆相连处断裂,伤及茎秆。对此,菜农应及早进行吊果,如西甜瓜用绳或网兜吊起,大果番茄可用铁丝、细绳等或者用专用产品涂抹穗柄来加固。
本报记者 刘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