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闷棚效果的好坏,除了与菜农选择的闷棚产品的质量有关外,更与菜农在闷棚过程中的操作有关。闷棚效果受棚室密闭程度、温度、光照、水分等因素影响,一旦细节之处没操作好,将大大影响闷棚的效果。那么,什么情况下宜选择生物闷棚,闷棚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呢?
为什么要选择生物闷棚?
闷棚主要分为化学药剂闷棚和生物闷棚。化学药剂闷棚见效快,杀菌彻底,但是所用的闷棚药剂,不但能杀灭根结线虫、病原菌、虫卵等,有益菌、天敌生物等也被消灭干净,破坏了土壤内的生态平衡,一旦再次发生病虫害,往往传播速度更快,为害程度更重。而生物闷棚是利用有益微生物菌(多为耐高温菌)在高温条件下,通过自身地快速增殖,形成庞大的微生物菌群,并通过其分泌物对有害菌、线虫等起到杀灭和驱逐作用,并能加快土壤中有毒、有害成分的降解,同时能够快速腐熟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起到改土养地的作用。相较于化学闷棚,生物闷棚更安全,效果更持久。
什么情况下选择生物闷棚?
生物闷棚虽然更安全,但是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首选的闷棚方式。要不要选择生物闷棚,还要看棚室的具体情况。若棚室中的蔬菜很少发生死棵或土壤中线虫危害不严重,建议选择生物闷棚的办法,既能起到补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菌的作用,又能起到一定的改土作用。若棚室中的蔬菜经常死棵或土壤中的线虫为害严重,建议选择化学闷棚,化学闷棚能在短时间内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和线虫。
严把细节关提升生物闷棚效果
生物闷棚产品的效果稳定性比
化学熏蒸药剂差一些,因此,在选择生物闷棚产品之前,一定要先了解生物菌剂的特点,然后根据其特点正确使用。闷棚过程中,还应确保微生物菌的活性,使其快速增殖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保证其发挥出较好的效果。因此,菜农应尽量创造适宜生物菌存活的条件。
不同于化学闷棚,方法要变。
很多菜农反应,生物闷棚的效果稳定性差,有的甚至没有效果,抛开产品质量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菜农仍然采用以前的闷棚方法导致的。很多菜农在用上菌剂后立即闭棚升温,棚内地温很快上升到50℃以上,使得施用的生物菌尚未大量繁殖发挥作用,已经被高温杀灭。
生物菌剂闷棚与常规化学药剂闷棚是有很大差异的。化学药剂闷棚,药剂使用后升温越快,效果越好,因此要想尽办法提高棚温。而使用生物菌剂闷棚,就不能照搬化学药剂闷棚的经验,在施肥浇水后,要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微生物侵染增殖,待其发挥作用后再进行高温闷棚,效果才能得到保证。一般来说,使用生物菌剂闷棚时,浇水后应间隔7天-10天,然后再次浇水,并关闭通风口进行下一步的高温闷棚,如此利用微生物和高温的双重作用,效果才能更好。
避开强光高温,保障微生物活性。夏季正是高温、强光的时候,而微生物都对紫外线敏感,在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一定要避开强光、高温环境。生物菌也不能与铜制剂等广谱性杀菌
剂一起使用。很多生物闷棚产品,推荐与有机肥一起使用。很多菜农将生物菌撒到土壤中后,没有及时翻地,地表强光高温,导致生物菌生存环境恶劣,孢子大量死亡,严重影响菌剂效果。若生物闷棚产品为粉末或颗粒,一定要在翻地前撒入土壤,选择傍晚、早上或阴天等光照弱的时间段使用,避免强光照射。
结合甲壳素使用,促进生物菌增殖。
闷棚前补充高分子甲壳素对生物菌的繁殖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连续使用甲壳素可以促进土壤中放线菌等有益菌的发生,更新土壤中有益菌群落,调理土壤微生态环境,配套使用优质的有机质可以减轻土壤盐渍化、调节土壤酸碱度,为蔬菜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对线虫和病原菌有很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闷棚前将甲壳素、有机质和生
物闷棚产品一起施入棚中,注意多施有机肥,少施或尽量不施粪肥,以防将粪肥中的病菌、虫卵带入棚室。
全程使用微生物产品,让有益菌占主导地位。
补充有益菌是个长期的过程,微生物菌剂施入土壤后,微生物菌都有一个适应、生长、繁殖的过程,不会立刻就显现效果,只有有益菌在土壤中繁殖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起作用。因此,提醒菜农,生物闷棚后需要继续使用微生物产品,最好全程连续使用,尤其是在土传病害严重或者线虫严重的棚室中,其中的有益菌数量需要在土壤中占绝对优势后,这些有益菌才能有效抑制有害菌的增殖,而仅仅闷棚时使用,蔬菜生长期间不用或偶尔使用,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本报记者吴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