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学校申硕号召,立足县域调研,突出涉农研究特色,挖掘和梳理学术资料。近期,潍坊科技学院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在张友祥教授、徐世江教授的带领下顺利完成两次调研。
访蔬菜物流体系 探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近日,张鹏、于增元、刘营、孙翠萍、肖必燕、郝平六位教师到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地利农产品物流园、寿光市东华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主要了解物流园的整体发展情况、蔬菜集散功能、合作社运营模式等内容,并围绕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在寿光地利农产品物流园,团队成员了解到,物流园于2009年11月完成第一期主体建设工程并投入使用,以蔬菜批发为主,涵盖多种农产品及农资、种子交易,汽修汽配、仓储降温、冷链加工、信息交流、检验检测、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园区共分为蔬菜交易区、理货配送区、种子生资交易区、汽修汽配区、冷链保鲜服务区、生活服务保障区和快递分拣中心等七大功能区。同时配有电子结算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电子监控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价格指数发布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全年蔬菜商品辐射东北、华北、西北、京津等地,远销东南亚及俄罗斯等国家。作为国内南菜北运(11月-次年5月)、北菜南调(8月-11月)的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园配备了总建筑面积近14万平方米的6栋交易大厅,可以满足大进大出的需求,充足的空间为广大客商提供最大的便利。交易区内商户所有交易一卡结算,快捷、便利、贴心、安全,IC卡交易时通过网络与电子结算中心相连,即时交易、即时结算,完全不需要使用现金。园区检验检测中心主要是以国家行业标准为主体,以地方标准为补充,充分满足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标准体系。拥有一流的设备和先进的检验检测方法,检验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检验检测中心日检测蔬菜样品1000余批次、全年达到30万余批次,检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与此同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可追溯制度,并建立每日检测结果公示制度,全方位保证“菜篮子”的质量安全。
物流园是全国蔬菜的价格形成中心和发布中心,“中国寿光蔬菜指数”是2010年7月27日由国家商务部正式批准成立的,它是由国家商务部牵头,委托浙江工商大学统计指数研发团队和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区共同研发,是在科学的商品分类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蔬菜,采集其成效价格、成交量、成交金额等数据编制的反映寿光蔬菜交易价格变化趋势和全面反映蔬菜物流量变化趋势的指数,它所反映出的指数信息已经成为全国蔬菜价格和交易趋势的风向标。
位于洛城街道的寿光市东华蔬菜专业合作社,2019年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潍坊产业联盟的副理事长单位。它带领104户社员,正在蔬菜优质优价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2014年8月,负责人庞东跟另外四个合作伙伴创建了寿光市东华蔬菜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104户,生产基地包含了周边多个村庄,供应蔬菜品种也增加到了60余种。合作社近年来还通过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了集绿色蔬菜种植、销售、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于一体的300亩蔬菜生产基地,拥有高标准大棚130个,五彩椒、黄瓜等多个蔬菜品种年产量达8000万公斤以上。自合作社成立起,就把生产高品质蔬菜作为目标,力求让每一个社员都能享受到品质蔬菜升级带来的红利。“高品质蔬菜,价格就是高,能让社员们多赚钱。只有让社员们赚钱了,大家才愿意继续跟着你种菜。”庞东说。目前,东华蔬菜专业合作社已有了“庞东”“景花”“蔬魁”三个蔬菜品牌,供应市场涵盖四川、重庆、海南、云南等地。如今,合作社在高品质蔬菜生产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合作社已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潍坊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五彩椒、小黄瓜、丝瓜、长茄……60余种蔬菜将直供粤港澳。这也对合作社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下,合作社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检测、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品牌销售,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开辟了品质蔬菜生产的另一种模式,让农户也能积极参与到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中。
访崔岭西村 探索共同富裕的路径
紧接着,徐世江教授带领葛晓军、张晓涵、吕化霞、范晓慧四位教师到稻田镇崔岭西村(现崔岭社区)进行共同富裕经验做法调研,主要从村容村貌、村民收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村级福利、村级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解和资料收集,发掘崔岭西村在实现共同富裕上的典型做法。总结和凝练其典型经验做法,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崔岭西村是个只有226户、880人的小村,近年来,他们坚持党建引领,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为“一社一体抱团发展”,破解了制约发展的“无组织、无保障”“销路窄、议价弱”“缺资金、缺土地”“三大难题”,走出了一条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崔西路子”。2021年实现村集体收入400万元,人均年收入4.2万元,户均存款达30万元以上。
“2014年,村里成立合作社,不仅解决了村民们卖菜难题,而且现钱交易,省时省力又保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说,为更好地打造蔬菜品牌,提升蔬菜品质,崔岭西村除了引进优良品种外,还注册了“崔西一品”商标,建设了占地200亩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率先开展寿光高品质蔬菜种植试点。蔬菜种植过程中使用大豆、稻壳这类天然谷物以及生物菌肥,熊蜂授粉,全程标准化生产,随着“崔西一品”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响,菜农的收入更是翻了番。
“2021年合作社投资50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品质蔬菜分拣中心,让崔岭西村蔬菜走得更远。同时,借助国内电商和边贸蔬菜销售渠道进行品牌营销,打通国内外及线上、线下市场渠道,已将产品销往上海、哈尔滨、俄罗斯等区域。”崔玉禄介绍,目前,崔岭西村合作社被评为“国字号”,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名单,下设的智慧农业园区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借助蔬菜品牌的影响力,崔岭西村利用党委政府的好政策,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关键支撑,抓住土地增减挂钩试点的机遇,建设楼房村和现代智慧农业园区,完成了瓜菜大棚的升级换代,实现了村强民富。崔玉禄说,该村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基础上,拓展深度,持续推进“六统一”,走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等“六化”之路,真正让蔬菜成为村民的“致富菜”。
本报记者 刘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