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朱村位于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是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早在五千年前,就受到了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熏陶,是农圣贾思勰从事农学研究,并最终成就中国历史第一部农学巨著《齐民要术》的地方。30多年前,这里掀起了一场“菜篮子革命”,从而结束了冬季北方人只能吃白菜、萝卜的历史。在30多年的历程中,三元朱村不仅一次又一次地领导了蔬菜大棚的技术升级,还在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一直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一个小村掀起一场“菜篮子革命”
1989年,三元朱村17名党员干部在王乐义书记的带领下,建起了大棚,栽上了第一批黄瓜苗。他们从零出发,克服重重困难,一举试验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当年12月,第一批越冬黄瓜上市,每公斤卖出了20元的高价,17个大棚平均收入27000元。第二年根本不需村里动员,181个大棚拔地而起。三元朱村自主研发的深冬太阳能加温冬暖式蔬菜大棚遍地开花,为全国乃至世界的蔬菜生产发展树起了新的里程碑。一场改变大半个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绿色革命”从这里开始,大幅度提升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民的经济增收,为中国亿万农民开辟了一条科技致富的新道路。多年来,三元朱村广大干部群众不断适应新形势,勇立农业科技的最前沿,博采各种最新技术成果,大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冬暖式蔬菜大棚试种成功后,三元朱人没有把历经千辛万苦掌握的先进技术藏在家里,捂在村里。他们毫无保留地将这一技术向国内外传播,掀起了一场波及大江南北的“绿色浪潮”。三元朱村不光自己学科技、用科技,还承担着向全国传播蔬菜种植技术的责任。自1991年开始以培训班的形式传播大棚种植技术以来,全国各地先后有10多
万人次到三元朱村学习。三元朱技术员出去了一批又一批,足迹遍布全国省、市、自治区。村里还建起了现代化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培训全国各地学员上万人。现在,寿光蔬菜的销售辐射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委内瑞拉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蔬菜产业发展的三十年中,三元朱菜农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们对先进的农业科技和产业模式永远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时常先人一步,走在前列。1992年,三元朱村率先成功进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实验,在国内较早地创立了绿色蔬菜的产品标准,把无公害蔬菜搬上了百姓的餐桌。从2011年开始,村里率先开展设施蔬菜沃土工程,通过科学测土配方精准改良土壤。2016年,又试点推广沙土栽培技术,沙培节水黄瓜套种苦瓜种植新模式试验获得了成功,亩产4万斤以上。
为更好地实行蔬菜标准化管理,三元朱村党支部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从蔬菜良种、化肥、农家肥、农用机械购买,到农残检测、蔬菜销售,都要严格执行合作社标准。最终,经过重重检测的蔬菜将获得属于自己的二维码生产信息,这种质量追溯二维码在蔬菜大棚和包装箱内均可见,跟随蔬菜进入消费者手中。走在三元朱村的蔬菜大棚
区,几乎每个黄瓜大棚上都贴有二维码,用手机扫一下,大棚序号、棚主、种植品种、用肥等信息一清二楚。这些二维码是合作社张贴的,目的是为了推行蔬菜标准化管理。大棚内每一次用药、施肥情况都及时通过手机上传,合作社管理人员不定期抽检,对上传不实信息的则会通报并处罚。三元朱菜农到全国乃至世界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把这些技术带回家乡,与家乡的生产实际相结合,自主研发出多种大棚种植技术和农业设备。这些技术、设备又应用于蔬菜生产管理中,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现代化和蔬菜品质提高。
以“菜”为媒三元朱新农村蓬勃发展
近年来,三元朱村以冬暖式蔬菜大棚发祥地为内涵,突出寿光“中国蔬菜之乡”生态农业文化特色,挖掘周边民俗文化资源,坚持旅游景点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配套完善了旅游各要素,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蔬菜产业带动下,三元朱村产业逐步多元化,已经成为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高效农业观光目的地。
三元朱村在建设上依托农业优势,积极发展集精致农业培训、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建设了村史党史展览馆、高标准大棚示范区,复原建设了低温大棚、第一代、第二代冬暖式蔬
菜大棚等多处观光旅游景点,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和前来取经的大棚蔬菜种植户络绎不绝。累计接待学习参观者200多万人次,培训农业技术骨干30多万人次。
三元朱村还紧跟发展潮流,邀请国家、省市知名专家进行科学规划,实施农家乐景区化建设,培育特色农家乐,突出发展户外垂钓、园区采摘等特色旅游行业,开发了东埠岭、西埠岭樱桃园及精品百果采摘园等采摘项目,全力打造休闲采摘农家乐旅游项目,吸引了不少周边城市的游客。
为响应中共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三元朱村投资5600万元,对新农村进行了全面的规划改造。2005年,三元朱村被确定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示范村,也是山东省唯一的省部共建示范点。2014年,三元朱村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2018年,三元朱村党史村史展览馆、青少年德育宫、陈少敏纪念馆改造提升,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断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依托“三元朱文化艺术团”,组织开展“文明之夏”等专场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2019年,村里投资50万元,对卫生室进行改造提升,配备专职医生,建成了集康复、医疗服务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中心。
本报记者王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