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菜农反映,定植不久的辣椒叶片出现了黄绿斑驳的情况,且在棚内发生严重。有菜农猜测为病毒病,也有的说是蓟马为害。那么,导致辣椒叶片黄绿斑驳的真正“元凶”是什么呢?对此,记者来到了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的部分辣椒棚内,仔细查看后得知,多数为蓟马为害所致。
仔细辨别后 确诊是蓟马为害
目前,辣椒刚定植不久,正处于生长前期,大部分植株的生长点叶片呈病态,具体表现为叶色黄绿斑驳、叶脉扭曲、叶面不平整,叶片边缘上卷或下卷的情况均有;叶片背面沿叶脉发亮。这是典型的蓟马为害症状。由于记者采访时,正值下午的14时,棚内温度在31℃左右,棚温较高,仅有个别叶片的反面能发现轻微活动的活体蓟马。
结合棚内情况可以发现,蓟马集中在新叶、嫩芽上活动,以成虫、若虫锉吸其汁液,使得被害新叶不能正常展开,生长点萎缩,或新叶展开时出现条状斑点,出现畸形,易脱落。
虽然找到了根源,但菜农们还是应该再熟悉一下,与蓟马为害症状类似的花叶病毒病。在生产实践中,辣椒花叶病毒病常见的症状有花叶、黄化、坏死和畸形等四种。花叶是出现最早、最普遍的症状,病叶常出现浓绿和淡绿相间的斑驳。轻者叶片基本平整,重则叶片上有泡状斑、皱缩,叶面多凹凸不平。黄化常表现为新叶、嫩叶明显变黄,有时整株或局部也有较多黄叶,出现落叶现象。坏死是指病株部分组织变褐坏死,出现条斑、顶枯、坏死斑驳及环斑等,引起大量落叶、落花、落果。畸形即病株变形,如叶片呈线条状,或植株矮小,分枝极多呈丛枝状、不结果或少结果。
蓟马为害重 花果同样受害
通过棚中辣椒的受害情况来看,蓟马为害较重,需要及早进行防治。且蓟马虫体较小,待植株为害症状明显时,表明受害已经较重。若防治再不到位,一旦进入花期后,蓟马嗜甜,多会进入花朵进行为害,继而破坏花器,受损的花朵坐果发育后,同样会形成畸形果。这也是辣椒第一茬果多畸形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样,蓟马也会为害幼果,往往是群集于果实与萼片附近吸食,造成白色或褐色条斑,严重时可导致果实扭曲畸形。蓟马为害后的果实成熟后,商品性差。
花前重点防好蓟马
由此可见,菜农一旦发现棚内有蓟马后,便应及时采取物化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防治,且应保证在开花前防治住蓟马。
首先是物理防治。一是利用蓟马对蓝色的趋性,可悬挂蓝板进行诱杀,蓝色粘虫板的高度要与植株幼嫩部位接近,即生长点附近,后期随植株的不断生长而调整悬挂位置。二是根据蓟马落地化蛹的特点,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阻挡,并配合后续喷药起到虫卵兼杀的作用。此外,最好是在蔬菜定植前,在风口处安装好防虫网,阻止蓟马迁飞入棚。
其次是化学防治。选用对成虫具触杀、胃毒、内吸作用,对卵具内吸作用的药剂配方。如乙基多杀菌素+吡虫啉、多杀菌素+溴氰菊酯,其中,还可添加有机硅助剂或红糖,起到增效的作用。同时也应注意结合恰当的喷药方法,一是喷药时间选择傍晚闭棚前进行,此期蓟马多在植株上为害。二是喷严喷透,特别要注意喷施叶面反面和地面,确保药剂尽可能地接触到蓟马的虫体及卵。三是当前夜间棚室已经能关闭风口,所以,对于发病严重的棚室,菜农喷药时可结合熏施烟剂来进行,但需选择连续晴好天气进行,确保闭棚时间不可过长,并能在次日及早通风换气。四是注意轮换使用药剂,可与甲维盐、高氯、啶虫脒、阿维菌素等轮换或复配使用,避免蓟马产生抗药性。
记者小结:
天虽冷防虫工作不能忽视
目前,气温虽下降,但棚内依旧温暖如春,正适于害虫繁衍、为害,且棚外供害虫取食的绿植数量逐渐减少,所以也正是害虫迁徙进棚的时节。那么,此期的防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