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无论是食用菌生产企业还是个体户,总会在管理过程中遇到很多生产难题,使得食用菌的品质和产量下降。事实上,很多问题是部分生产环节的管理不到位所致。接下来,笔者梳理了部分常见的生产误区及应对措施,分享给大家,便于实现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
基料的营养配比
低温季节潮湿多雨,必然使得储存欠妥的原辅材料受潮,甚至结块、霉变。该种原辅材料,一是杂菌基数较高,二是营养损失较大。因此,在使用前,应趁晴好天气时,予以暴晒处理;霉变结块的原料可将之打碎后熟料栽培。由于原料中的营养损失较多,故应在配料时适当予以补充。营养全面、丰富的基料中,菌丝更具备抗杂抗病能力,才能达到理想的出菇状态。可在常规配方基础上,采用三维精素(拌料型)来调配,基本用量为每250千克主料使用1袋(120克),即可达到营养全面均衡的要求。
接种的无菌操作
无论制种还是栽培,一定要严格接种、规范操作,不给杂菌可乘之机。传统做法是使用甲醛熏蒸处理,再进行接种操作。但按照绿色食品的相关规定,食用菌中应予禁止使用甲醛,并且传统做法中药物的刺激、接种箱的不方便操作和劳动强度大,使得工作人员十分疲惫,长时间操作就难免不严格、不规范,故使得污染率居高不下。现在多使用食用菌接种净化机或食用菌专用消毒机进行接种等操作,在机器发出的微风中进行开放式接种操作,对人体无害,而且防杂效果好,接种成功率高,接种操作变得轻松自如,接种效果很是稳定,可推广使用。
环境的消杀环节
播种后的菌袋一般在菇棚直接发菌,尤其是老菇棚,菇棚内外就存有或潜伏着大量杂菌、病原菌,很多菇农忙于播种生产,加上防范意识、预防概念的欠缺,往往就忽视了对菇棚的消杀处理,结果就会造成大面积污染,有时甚至出现难以挽救的损失。处理办法:将菇棚予以修整,揭掉草苫等覆盖物,修补或更换棚膜后,地毯式喷洒赛百09和百病傻溶液,并按1000倍浓度使用氯氰菊酯药物,然后密闭菇棚,暴晒2天—3天,密闭2天后打开通风,之后即可将播种后的菌袋移入进行发菌。
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
尽管前期已经对菇棚进行了彻底消杀,但在发菌期间,管理人员的进出、不断通风等,势必会有新的杂菌、病原菌进到棚内。因此,发生污染的危险依然存在,所以,预防工作不能松懈。一般可使用百病傻500倍液和赛百300倍液交替进行喷洒,每袋对15千克水,根据不同的栽培模式,可喷100平方米— 200平方米,重点喷洒墙体、地面以及通风口、门口等处以及发菌中的菌袋,空中可少量喷雾。
病菌处理坚持防治结合
首先是密切观察,坚持剔杂检查;其次是将疑似杂菌的“问题菌种菌袋”剔出,另行处理,不得马虎;第三是坚持整个发菌期间,除药物预防外,尚应密切观察杂菌病害的发生规律,发现初始污染,应立即予以彻底杀灭处理,不留后患。过去有的菇农将染病菌袋扔出棚外了事,这是一种害人不利己的作为,既污染了环境、又形成新的污染源,成为此后的生产障碍,不符合持续农业的要求。正确的做法是:使用赛百09等药物,按照说明兑配药液,涂刷污染斑块,或者直接对杂菌病害处撒施药粉,即可将其彻底杀灭;最后是出菇期间不要使用任何药物,尤其不得对子实体喷洒化学药物或激素等。
另外,对染病菌袋实行药物处理以后,轻者可继续出菇,污染严重者,在杀灭病菌后,经过处理后可作为肥料施入土壤,仍然可以发挥应有价值,能起到补充土壤有机质、活化土壤等作用。
本报特聘专家 曹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