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的温型不同,自然可以适应不同的季节出菇。但也被称作是“反季节香菇”,比如将中低温型的菌株安排夏季出菇,如河北平泉、遵化等地的地栽模式,就是多采用的中温型菌株,目的就是利用该地区夏季自然凉爽的气温,加上覆土的降温和水分管理,使之自然出菇。在实际生产中,全国各地的香菇栽培模式不同,管理也应有差异。那么,夏季生产香菇时,菇农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发菌期的管理
除一般性操作外,菌丝后熟就是发菌期的关键;菌丝后熟培养阶段,温度的调控标准是根据所栽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比如低温菌株,应调控至5℃左右,高温菌株,则可调至15℃左右等。
转色期的管理
转色的标准:香菇周身绝大部分面积均为褐色、质硬、少有或没有白色部分。管理中关键就是大水以后,必须进行强制通风,使菌棒表面的水分尽快蒸发掉,不得滞留。
转色后再行打孔
完成转色后,还应再行打孔一次,深及菌棒半径,为此后的基料内增氧和补水以及补充营养等,留足通道。
选择合适的棚温调控方法
降温方法主要有强化通风降温法、辅助手段降温法、水帘降温法等,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可选择空调降温法、冷冻机组降温法等。原则是因地制宜,避免为了面子搞出来的“车马不配套”的设施设备。
几种栽培模式的管理要点
小棒架栽的管理:带袋出菇的管理
重点是,菌棒之间的距离可安排的紧密一些,脱袋出菇的间距应该稍大一些。原则是:尽量不在两侧切口,不使两侧同时出菇。
大棒架栽的管理:带袋出菇模式,在低温季节可以培育花菇或厚菇,菌棒尚未完成出菇,进入夏季气温较高时,仍可继续进行出菇管理,可生产大片菇或水菇。原则是:加快出菇过程,尽早清棚。
香菇立棒栽培的管理:重点是根据所选菌株的特性、根据对菇品个头的要求,安排菌棒的间距要合理,既不妨碍子实体生长,又不要浪费空间;第二,增湿要适度,既不要过湿,也不要过干,高温时段过低的空气湿度会影响香菇产量,尤其进入农贸市场的香菇,白面菇即使价格有所增加,也难以抵消产量降低的损失。原则是:调控合理的空气湿度,尽量保持在70%以上。
香菇平畦地栽的管理:管理的重点第一是通风,菇棚可以做敞开式管理,遇有强风时可以临时关闭;第二是控水,覆土层内不可缺水,但又不可积水;原则是:宁可因缺水降低产量,也不可因积水造成子实体腐烂,尤其应防止烂棒的发生。
林下栽培香菇的管理:首先,做好生产计划,选择适宜的出菇时间段,尤其在较高海拔的山区林下,环境温度偏低,更是弥补了高温季节鲜菇的市场;其次,做规模生产时,应具备相应的往山上运水、喷雾保湿条件,以确保香菇的正常生长。此外,应防止如松鼠、鼠妇等小动物以及偏大型禽鸟类如灰喜鹊等对子实体的毁坏。原则是:第一,不可以使用任何化学药物;第二,及时采收,不可使子实体充分长大;采后就地削去菇体基部,不使菇体带泥装箱,以免相互污染,降低商品质量。
本报特聘专家 曹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