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州市高柳镇谭师傅种植的是拱棚彩椒,为了提高彩椒种植效益,他每年都会根据市场行情决定留绿果还是留红(黄)果,而且在用肥上也很“讲究”,不管是底肥还是追肥,高氮高钾肥一直没断过。因此,种植效益一直都比较不错。但是从去年开始,棚内的彩椒植株中上部叶片莫名出现黄头黄叶现象,膨果缓慢,产量也较往年也低了不少。想到彩椒黄头黄叶与中微量元素缺乏有很大关系,于是,谭师傅在彩椒生长过程中及时补充了中微量元素肥料,而且平时也很注重养根,冲施了不少甲壳素、海藻酸、微生物菌剂等各类功能型肥料,但是黄头黄叶还在继续,最后几乎全棚植株都出现这种现象。无奈之下,谭师傅在朋友的建议下,给棚室土壤进行了“体检”,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检测结果
土壤有机质含量22.5g/kg(适宜范围≥20.0g/kg),土壤水解氮含量362.0mg/kg(适宜范围150-200mg/kg),土壤有效磷含量115.5mg/kg(适宜范围80-120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562.5mg/kg(适宜范围250-400mg/kg),土壤盐分含量2.3g/kg(适宜范围≤2.0g/kg),土壤氯离子含量148.0mg/kg(适宜范围≤200mg/kg),土壤钠离子含量119.5mg/kg(适宜范围≤100mg/kg),土壤PH值7.3,土壤
交换钙含量3.2g/kg(适宜范围3.0-4.0g/kg)、土壤交换镁含量84.0mg/kg(适宜范围100-200mg/kg),土壤有效硫含量43.0mg/kg(适宜范围30-60mg/kg)。
检测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宜,土壤水解氮含量超标,土壤有效磷含量适宜,土壤速效钾含量超标,土壤盐分含量超标,土壤氯离子含量适宜,土壤钠离子含量超标,土壤呈中性,土壤交换钙含量适宜,土壤交换镁含量不足,土壤有效硫含量适宜。
专家分析
本报特聘专家丁光国分析,从棚室土壤检测结果可以看出,该菜农管理中不注重平衡施肥,而是习惯偏施高氮、高钾肥,长期不正确用肥,导致土壤氮钾含量超标,而中微量元素不足。在中微量元素中,镁是蔬菜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是形成叶绿素的主要成分,又是多种酶的活化剂,缺镁时主要表现在中部叶片叶脉绿,叶肉黄,之后整个叶片萎蔫发黄,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铁元素和锌元素也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和活化剂,它们同样参与叶绿素的合
成,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都有重要的意义。铁是不易重复利用的元素,因而缺铁最先表现在顶端幼嫩部分,也就是菜农常说的“黄头”。虽然彩椒出现黄头黄叶现象后,菜农及时补充了中微量元素,但土壤中其它养分如土壤水解氮、土壤速效钾过量,与中微量元素产生了拮抗作用,影响了根系对中微量元素的吸收。此外,土壤盐分超标,在盐渍化土壤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矿质养分的吸收利用,加重了黄头黄叶现象。
专家建议
合理选肥用肥
彩椒坐果期间需要较多的营养,大、中、微量元素均不可或缺。但由于土壤水解氮、速效钾、盐分含量超标,因此,化学肥料要减量更要适量,而且还要养分全面。建议选用养分全面、吸收利用率高的水溶肥,减少土壤中氮磷钾的流失,降低土壤中盐分含量,逐步使氮磷钾恢复到正常水平。同时结合叶面喷施富含锌铁等螯合态的中微量元素叶面肥,促进叶片的吸收利用,缓解黄叶黄头现象。鉴于土壤已经出现盐渍化,那么,追施化学肥料的同时,还要增施微生物菌剂、腐植酸或甲壳素类功能型肥料,活化土壤,提高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大水压盐
高温季节,水分蒸发快,建议在彩椒生长期间根据土壤水分状况,适时浇清水,淋洗土壤表层的盐分,降低地表含盐量。待这茬彩椒拔园后再进行大水压盐,具体做法为,先将棚室彻底
清理干净,用深翻机将土壤深翻一次,以增加耕作层厚度,然后采用大水漫灌的措施,以水压盐,把耕作层内高浓度的盐离子带入深层土壤,此后再连续大水漫灌3次-4次,可大大缓解土壤盐离子过高的情况。
底肥充足而全面
在下茬蔬菜定植前,应再化验一次土壤,然后根据土壤养分情况进行调整用肥方案,提供底肥及追肥建议。若不进行土壤检测,可适当降低复合肥用量,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如钙镁磷肥、硫酸镁等,施用时最好与其他化肥或有机肥混合撒施或掺细土后单独撒施,钙镁磷肥适宜用量为10千克-13千克,折纯镁为每亩1.0千克-1.5千克;硫酸锌每亩施用1千克-2千克,锌肥做底肥一般有效期很长,一次施用,持效期可达1年-2年,不必每年都施用,每隔2年左右施一次即可,平时叶面喷施即可。在补锌的同时,最好不要与磷同时施用,否则会降低各自的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