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蔬菜报 2023年09月29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JSA02版:新闻资讯

东斟灌村:彩椒绘出五彩致富画

合作社分拣彩椒(资料图)

斟灌彩椒

山东寿光洛城街道的东斟灌村因椒而兴旺,围绕彩椒产业做大做强,推动自己村的品牌农业走向大市场、接受大竞争。东斟灌村以斟都果菜、土地股份、资金互助三个合作社为平台,探索出了可复制、推广、示范、带动的蔬菜产业化道路。如今的东斟灌村,已走出了一条互惠互利、持续发展的强村富民之路。斟灌彩椒的品牌也成为知名的蔬菜品牌。老一辈菜农的生产经验变成了标准化生产流程,年轻一代菜农回到家乡创业,带来了新的生产、经营理念。以人才促产业,以产业促发展,东斟灌村的“椒”傲为村民带来了更美好的生活。

人才振兴促产业 围着彩椒做产业

在斟灌彩椒品牌的打造过程中,东斟灌村坚持深化党组织领导下的“自主议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务”村级治理“三自”工作法,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利益出发,采取“村‘两委’+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彩椒产业的发展创造出了良好的环境。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介绍,他是村里最早种植彩椒的种植户之一。1998年当选为支部书记后,他看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效益不高,便先后组织成立起了3个合作社,及时解决了产销对接、土地流转和资金互助等难题。

针对菜农发展蔬菜大棚缺地问题,李新生带领党支部领办了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为村民发展蔬菜大棚提供了土地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社解决了菜农缺地问题,也让不想种地的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真正提高人力和土地利用率。针对大棚种植资金紧缺问题,村党支部领办了资金互助合作社,以略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吸纳富余资金400多万元。通过合作社集体担保,以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放出,为菜农解决燃眉之急。

为方便村民生产,村党支部组织村民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从农资供应、产品检测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随着合作社和彩椒产业的发展壮大,东斟灌村也有了越来越多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近年来,为了适应彩椒产业化发展,党支部把吸纳年轻人回村创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经过几年的努力,东斟灌村出现了年轻人回村创业的高潮。现在的东斟灌村里,年轻菜农越来越多。该村通过完善村级治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人才回村创业。有了人才,东斟灌村便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以人才振兴助推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年轻人回来了 产业发展更有后劲

在东斟灌村的200米大棚中,彩椒的生产管理也在进行中。李新生说,随着温室大棚的升级,“棚一代”与“棚二代”形成互补关系。年轻人有知识有文化,敢于投资,敢于发展,但实际种植经验缺乏。而老年人,刚好有丰富的种植经验。东斟灌村把老一辈菜农的生产经验整合为更加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在彩椒生产管理中加以推广。而越来越多年轻菜农的“回归”,不仅为村里带回了新的生产、经营理念,也逐步推动着菜农群体的新老交替。

李纪民是东斟灌村村民,2021年返乡创业建设大棚种植彩椒。李纪民建设的大棚不同于传统大棚,只需通过微信小程序,就能实时查看棚内环境,保证彩椒始终处于最优温湿度环境,数字施肥、数字浇灌……在智慧农业帮衬下,李纪民的年收入超过70万元。李桂清种植彩椒多年。她家管理着一栋高标准大棚,长度达340米。棚中也添加有不少现代化农业机械,如自动卷帘机、放风机等等。村里统一规划兴建了一批300米以上的高标准大棚,还在潍坊市寒亭区承包了200亩土地建设大棚。以设施升级带动农业升级,让东斟灌村的彩椒产业走上了更加开放、发展的道路。有了全方位支撑,东斟灌村更多年轻人回村了。2013年大学毕业后,李庚曾在济南、寿光经营装饰公司。经常回家的他,发现发小、同学“玩棚”收入可观。2020年,他投资60多万元,建设了200米长、21米宽的大棚,种植彩椒1.6万株。2021年,他又投资65万元建了一个温室大棚。这两个棚每茬毛收入40万元左右。如今,东斟灌村共有581人从事大棚菜生产,“70后”314人、“80后”“90后”168人,有大学生也有退伍军人。其中“90后”的大学生就有23人。

科技加持 种棚的辛苦活大大减少

设施的升级是东斟灌村彩椒种植的独特标志,也是该村彩椒产业大发展的结果。现代化的大棚不仅增加了彩椒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也为彩椒种植带来了更有利的环境、更高效的技术。当地菜农在多年种植彩椒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随着产业和市场的发展,菜农也将自己的种植经验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实现了技术的改良,并摸索出了一套较完整、标准化的彩椒生产管理流程。在寿光蔬菜产业推进标准化的过程中,这些丰富的经验、改良的技术、标准化的流程,无疑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在菜农李志国的大棚里,各种高科技设备随处可见,将整个大棚“全副武装”起来,有智能放风设备、温湿度监测设备、自动喷雾设备……今年49岁的李志国算是老菜农,见证了村里蔬菜大棚的发展历程,不过,他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这么一个长250米、14亩地的大棚,我自己就能管理,只有在采收季节,家里人才会过来帮帮忙。”李志国说,过去种大棚菜非常费力,现在这么多高科技设备,省去了很多人力。

颜色鲜亮的彩椒产量得以提升的原因,在于种植技术的积累和改进,大棚结构的改造升级,还有智能化设施的助力。大棚从种一亩到七八亩,棚面结构从竹竿变成了全钢架,草帘升级成防水保温被,大水漫灌也改成了水肥一体化设施,种植面积增大,结构更加稳固,保温性能大幅增强,药肥双减,营养供给科学合理。

在东斟灌村的大棚里,处处是“自动化”“智能化”装备,不少菜农还给大棚安装了新式棉被,这样的棉被轻便保暖、防雨防雪。“智慧化”已经成为东斟灌村蔬菜大棚的发展方向。数字温控、智能雾化、水肥一体等物联网管理技术,在近两年的新建大棚中应用率已达90%,帮助新一代菜农实现轻松种菜、精准种菜。高科技设备在村里真正实现了普及,最终受惠的是菜农。以前菜农们没日没夜地干活,现在坐在家里就能完成蔬菜管理工作。村里很多年龄大的菜农接受新事物也非常快,不断增加自家大棚里新设备的比重。通过一系列的技术设备更新换代,蔬菜不仅产量提高了,品质也比以前更好。

本报记者 王凯旋

2023-09-29 王凯旋 2 2 北方蔬菜报 content_108822.html 1 东斟灌村:彩椒绘出五彩致富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