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蔬菜报 2023年09月29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JSA04版:新闻资讯

种粮大户的故事

领办家庭农场 打开农业发展新思路

山东寿光侯镇是当地的粮食种植大镇。斜庙子村的国钦芳于2013年7月15日成立了寿光市海滨家庭农场,种植小麦、玉米、果树等作物。这位年近70的老共产党员是一位热爱农村、敢于闯荡、思路灵活的致富能手。

国钦芳介绍,2008年,她在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时,第一次看到家庭农场作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被提出,便萌生了申请家庭农场的想法。那时的她还不清楚什么是家庭农场,于是就开始慢慢了解家庭农场的组织形式、经营方法。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到家庭农场,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流转。这一年,国钦芳下定决心要办家庭农场。她通过当时的寿光市农业局派驻斜庙村驻村第一书记协调对接,仔细研究《山东省家庭农场登记试行办法》后,办理了相关手续,终于在2013年7月15日正式拿到了寿光市第一家家庭农场“寿光市海滨家庭农场”的营业执照,同年也成功注册了“斜庙子苹果”商标,打开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海滨家庭农场成立后,积极响应家庭农场相关政策,不断改变经营模式,多元化、多手段的扩大经营规模。农场先后流转周边几个村的土地近700亩,用于种植小麦、玉米。国钦芳说,规模化种植后,病虫害明显减少,生产的小麦和玉米颗粒饱满、大小均匀,亩均产量也大幅提高,小麦亩产量达1050斤,玉米亩产量达1300斤,每年能实现约170万元产值。“老一辈的人都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我们中国人的饭碗,就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才有粮食安全可言。”国钦芳说。

国钦芳一直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村里人都说,“国钦芳和她家人都是有爱心的人,村里修路、抗击疫情等她都参与捐款,不光她捐,她还动员家里人捐,我们村受过她们家帮衬的人可不少呢!”国钦芳认为,身为党员就应该带头作表率,就应该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同时,她还毫无保留地向周边村民传授种植经验,解答种植难题。

随着农业种植机械化、智能化的普及,国钦芳担心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她的劝说下,儿子张东超从邮政集团辞职,回家子承母业,当起了新时代职业农民。张东超认为,家庭农场既要传承好传统精细农艺,坚持种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绿色种植理念,又要持续引进现代农业科技,利用好物联网、云计算等手段,逐步推动传统农场向智慧型农场转型升级,才能最大限度的节省人力,实现作物生产高质高量。

本报记者 王凯旋

2023-09-29 王凯旋 种粮大户的故事 2 2 北方蔬菜报 content_108827.html 1 领办家庭农场 打开农业发展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