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蔬菜报 2023年10月13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JSA03版:新闻资讯

村子外边建园区 产业兴村促增收

山东寿光圣城街道北夏村是传统的农业村,大棚蔬菜种植是村民们主要的经济来源。北夏村就在寿光城郊,既有熟悉蔬菜种植的村民,又有距离城区近的优势。多年来,如何在蔬菜产业上迈出新的一步,如何让村里的农业“更上一层楼”,一直是历届村领导班子关注的问题。从2016年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始,北夏村在大棚蔬菜种植的转型期,积极探索村庄流转土地,建设异地园区,发展规模种植,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打造经营管理闭环链条和高端蔬菜品牌,让产品走进知名连锁超市,走出国门进入俄罗斯等市场,让更多群众脱贫致富。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刘玉江也获得潍坊市“富民兴潍”劳动奖章,被评为潍坊市劳动模范、“感动寿光”新农人。

到村外去盖大棚、建园区建起新发展“飞地”

北夏村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经营冬暖式蔬菜大棚的传统。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村民们也尝到了蔬菜大棚种植的甜头。有的村民想改建新式大棚,扩大种植规模,但该村一半以上的土地是老河道,沙多土少,既不利于建设棚室,也不利于蔬菜种植。土地少、流转难,而老棚规模小,村民增收难。新发展出路在哪里,成了村“两委”成员热烈讨论的话题。

2016年,时任村主任的刘玉江率先迈开了步子,在北夏村创办了瀚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并且注册了“禹王普惠”商标。很快,在合作社引领下,村民们逐渐找到了蔬菜种植的新方式,享受到合作社带来的优惠,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刘玉江介绍,合作社建立后,广泛征求成员意见,开始探索蔬菜大棚转型出路。经过多方比较和外出调研“取经”,最终决定与土地富余的地区开展合作,签订承包协议,通过积极申请上级帮扶资金和引入社会资金,在外地村庄建设了三处高标准蔬菜大棚园区,总面积达3000亩。

新建和改建蔬菜大棚,资金是主要难题。合作社从建立伊始就积极争取山东省省级“种、养、加”特色产业扶贫资金600余万元,建立了寿光市扶贫产业园区,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合作社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每年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120余个,并同时纳入产业化链条管理,统一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帮助贫困户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从此,村民们开启了“飞地种植”的模式,纷纷到外村建设新式种植大棚,北夏村种植土地不足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新式大棚建起来了,规模也更大了,且更集中,便于农业新机械、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和规模化种植。”刘玉江说。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北夏村的园区带动本村70多户和周边村1000多户菜农建设新式蔬菜大棚170多个,助推了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

严把质量关生产高品质蔬菜

搞合作社种植,跟以前分散种植截然不同。市场的变化呼唤质量更高、品质更高的蔬菜,也对蔬菜种植管理模式提出了更专业的要求。2017年,刘玉江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如何提高全体村民收入、增加村集体收入,成为刘玉江上任后考虑最多的事。刘玉江确定了以合作社为龙头,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通过打造“统一建设园区、统一种苗、统一植保、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闭环链条运营模式,引导村民种植适应高端消费市场的品质蔬菜,积极推进北夏村蔬菜产业向高质量发展靠拢,这一发展模式得到广大村民的一致响应。

利用市扶贫办省级扶贫资金,刘玉江“借势借力”,引导瀚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和港投集团合作成立了禹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寿光市扶贫产业园区。扶贫产业园区,第一批统一建设长175米、宽36米的高标准大棚9个,安装应用了智能放风系统、补光、磁化水、全自动施药、水肥一体化等,减少了生产材料的成本投入,减轻了劳动者的工作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例如,原有大棚施肥浇水需9小时,应用水肥一体化后缩短到2小时,时间节省70%,水肥节省40%。

合作社是规范蔬菜投入品的把关口,是规模种植、技术提升、品牌包装、对接销售的优势载体。全园区统一种苗、统一植保、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农户什么时间栽苗、什么时间用肥,怎么包装、怎么追溯都有统一时间和规定,大棚内装有监控设施,保证生产的标准化。

农户进园区,只需要按时间、规定进行管理,生产上游和下游环节均由合作社承担,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原先10个人的活5个人就能干,还减少了农药、化肥等方面对蔬菜本身及土壤、空气、水源的污染,确保了农产品安全,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高值利用年限,实现了产业利润值的最大化。

用手机就能遥控大棚放风,智慧化种棚解放了劳动力,也让农民种棚的积极性大为提高。种出的菜优质优价,农户到园区种棚,享受每月每棚3000元的劳务费,每半年一结算,超出需上交利润的部分五五分成,科学化分配让农户“干得好=挣得多”,付出与收益挂钩,再次提升了农民种棚的积极性。

品牌化打造让菜农腰包更“鼓”

北夏村种植的蔬菜品种多样,而村里也在致力于打造蔬菜品牌。合作社成立以来,就积极投入蔬菜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植,先后引进推广了20多个新品种。其中,糖度高达12度的黄色迷你番茄,维生素C含量是普通品种的两倍,樱桃西红柿、丝瓜、西瓜等产品也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在合作社的蔬菜分拣中心内,工作人员把各种蔬菜分拣、包装,统一放到挂着“禹王普惠”蔬菜商标的包装盒里。拿出手机扫描包装盒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蔬菜种植的时间、农户、收货日期等多种信息。二维码可追溯管理,让社员们在蔬菜种植中更有责任感,不断优化蔬菜品质和口感,以质量谋发展。

在销售上,合作社采用的是“订单模式”。一年四季,按需种植。客户与合作社签订供需合同,每年保证供应多少种、多少斤蔬菜。合作社则按照合同为客户种植,保证供需动态平衡,为品牌化运营打下坚实基础。刘玉江介绍,近年来,合作社与大型超市合作建设蔬菜直供基地,在江苏华西村设立“禹王”牌蔬菜专供点,每天供应华西13个连村居民和企业近3万斤蔬菜。合作社也带着寿光蔬菜走出了国门,向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出口边贸蔬菜,每年出口量可达40万斤。自己富了,还要带领别人富。2021年,刘玉江作为蔬菜企业负责人代表赴甘肃省漳县、西和县开展脱贫帮扶县科技下乡培训及产业对接活动。2022年7月,漳县农业农村局与瀚兴蔬菜专业合作社签订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合作社定期组织开展企业协作及科技培训,以点带面,推广和应用先进蔬菜生产技术,推动漳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不断挖掘合作潜能,共同开拓蔬菜产业高端市场。

精神富起来北夏村成生态宜居新农村

一个个园区建起来了,北夏村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刘玉江在做好园区运营的同时,又把精力放到了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柏油路两旁绿树成荫,活动室里欢声笑语……走进北夏村,三五成群的老人或蹒跚漫步,或品茶聊天,呈现一幅祥和美好的生活画卷。村庄的变化,得益于村里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

2017年,村“两委”从村庄环境整治入手,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清垃圾、清杂物,拆除村内养殖基地和闲置宅基地。随后,对村内的两条大街进行硬化,对主街进行罩油。村内道路平整了,环境整洁了。2018年,村“两委”又对村内统一进行亮化,安装了37盏高标准LED路灯和10盏别致的造型灯,墙面喷涂1万余平方米。2019年,为了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实现环境整洁、容貌美观、生态良好、村风文明的目标,结合村民意愿,村“两委”整合村中闲散资源,将五处空闲宅基地和两处养羊场改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党建广场、农耕广场、法治广场等,既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又增加了村民休闲场所。北夏村每户村民门前右边都张贴着一户卫生责任牌,每家每户所负责的卫生区域清晰明白。“在每户的房前屋后划定卫生区,大家伙儿自己动手打扫。时间久了,大家都已经形成了行动自觉,每天每户早上都会打扫的干干净净。”刘玉江说。“干部要干字当头,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这句话在北夏村村“两委”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报记者 王凯旋

2023-10-13 王凯旋 2 2 北方蔬菜报 content_109120.html 1 村子外边建园区 产业兴村促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