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蔬菜报 2023年12月22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JSA07版:农资大观

植物防冻剂低于5℃不宜再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近几年通过提高蔬菜自身对低温耐受力,来增强蔬菜越冬性能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方法上,以喷施植物防冻剂为主。那么,防冻剂在蔬菜御寒能力提升方面能发挥多大作用?怎么使用更有效呢?

如何发挥作用

植物防冻剂,又被称为植物抗冻剂、植物防寒抗冻剂,实质上是一类富含植物激素、微量元素的叶面肥,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为植物提供额外的保护,让它们更好地应对低温环境。

植物防冻剂的类型较为多样,主要差别体现在内部所含有的有效成分上,有效成分含量不同,提升蔬菜抗低温能力的途径也存在差别,从作用方式上区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降低冰点

植物防冻剂中有一类富含丙二醇、乙二醇及糖类物质,这些化学成分在喷施到蔬菜表面后,蔬菜植株体细胞内的糖分物质,醇类物质含量会

保持在较高水平,细胞液的浓度随之增加,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再结冰就需要更低的温度,蔬菜也就更不容易受冻。

调节植株生长

蔬菜植株内含有脱落酸,萘乙酸等植物激素类物质,这些植物自身产生的激素,可以在低温环境下加大分泌量,并刺激产生抗低温的因子,以提升自身对低温的抗性。但这些内源激素的合成水平终究有限,通过喷施含有类似功能成分的植物防冻液,能起到从外界强化效果的功能。

提高植物细胞的稳定性

含有氮基酸和鱼蛋白的植物防冻剂,是通过提高蔬菜细胞膜的稳定性,来缓冲低温造成的伤害,作用的机理是可以提高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从而在遭遇低温侵袭时,避免因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细胞膜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细胞的损伤破坏。

加大有机物质积累

苗势强健的植株更容易免受低温伤害,相反、弱苗、徒长苗则更容易遭受低温伤害,植物防冻剂中有一

类,就是通过使植株体变得更为健壮来发挥防冻效果。

比如含有海藻酸、氨基酸和各种糖类、醇类物质的防冻剂,都可以提高植株体光合作用的能力.从而加速光合产物的合成,使植株木质化,纤维化程度加强,抗寒能力也随之提升。

再比如含有磷,钾成分的植物防冻剂,可以提高细胞液的浓度.稳定细胞内的养分水平,从而增强对低温的耐受能力。

使用攻略

植物防冻剂最佳施用时间在晚秋、初冬,倒春寒发生时,气温在10℃-15℃时使用,每7天喷施一次,连续使用2-3次,寒流来临前3-5天使用,稀释150-200倍喷雾,300-400倍灌根。

注意事项

使用有间隔时间

植物防冻剂多数都是通过叶面进行喷施,从叶片表面进入叶肉细胞,再到发挥调节作用,需要间隔一段时

间才行。依据防冻剂成分的差异,时间间隔一般为3-10天,间隔时间太短效果较差。因此,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建议距离大幅降温来临之前的一周左右为宜。

使用温度有限制

防冻剂在蔬菜植株体内运输和调节作用发挥的效率受温度影响较大,依据作物对低温的耐受力差异,喷施植物防冻剂时的温度般要求最低不能低于5℃,低于这一温度界限时,不但因不能被及时吸收而无法发挥作用,还可能因在蔬菜叶片表面形成低温冰层,从而加重蔬菜低温伤害程度。

使用浓度要严格

在使用植物防冻剂的时候,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来进行调配浓度,不能为了增强效果而盲目加大浓度,否则容易造成药害而得不偿失。

多种防冻措施相配合

植物防冻剂虽然神奇,但想要更好的效果还需要配合其他防冻措施。培土、灌冻水、树干涂白、覆盖保温等手段的结合,能够全面提高植物的抗寒能力。   来源:全国农技中心

2023-12-22 2 2 北方蔬菜报 content_111513.html 1 植物防冻剂低于5℃不宜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