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蔬菜报 2024年02月02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JSA02版:新闻资讯

技术人才加持 产业成长壮大

寿光蔬菜技术员传技天下 助推蔬菜产业升级

30多年前,一场由冬暖式蔬菜大棚引领的“绿色革命”从山东寿光发起,解决了北方冬天蔬菜种类单一的难题。如今,寿光的大棚蔬菜面积已发展到60万亩,年产蔬菜450万吨,常年在外的技术员有8000多人,全国新建的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寿光由原来的蔬菜买卖全国,发展到现在种子研发、标准制定、品牌打造、园区输出等蔬菜全产业链要素集大成。在这一过程中,广大蔬菜技术员无疑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常年奔波在外,凭借着过硬的技术闯出一片天地,也为各地蔬菜产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技术员从寿光走向了全国各地

在寿光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蔬菜大棚的发展故事耳熟能详,这里的蔬菜技术员更是走向了全国。1989年,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16名党员砍掉36亩快成熟的玉米,建起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村民对本来依山而建的大棚方位、墙体、棚顶、薄膜、嫁接技术五个方面进行大胆改革,研制出适于平原地区且不需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掀起了“菜篮子革命”。从此三元朱村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开始发展起来,并成长到今天的全国领先水平。三元朱村不光自己学科技、用科技,还承担着向全国传播蔬菜种植技术的责任。自1991年开始,三元朱村以培训班的形式向外传播大棚种植技术,全国各地先后有10多万人次到三元朱村学习。“凡来取经的,我们都热情接待,全面参观,详细讲解,认真传授;凡被邀请到外地授课的,我们一定讲深讲透,有问必答;凡是要求派技术员的,要多少派多少,并且选技术高的人去。”王乐义说。

在三元朱村菜农的大棚里,你能看到源自以色列的改良后的滴灌技术、改良自荷兰的大棚技术、受启发于日本小农业的半自动小型农业器械等等国际一流技术的结合与发展。村内的一名技术员向记者介绍:“国外的农业技术发明,是结合自身产业的情况发明出来并逐渐形成一个体系的,我们仅仅把技术学过来、搬过来还不行,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设计,才能让技术真正落地,发挥作用。”三元朱的很多村民都加入到了自主研发大棚种植技术与器械的行列中。

目前,寿光共有8000多名农民技术员在全国各地帮助发展蔬菜产业,北到黑龙江、西到西藏和新疆、南到海南都有寿光菜农的身影。如果说有些地方农民外出打工挣钱,那么寿光的农民实现了通过技术服务挣钱。

不断扩大的“棚”友圈

“1998年,我被选举为支部书记时,一心想怎样改变村里的现状,到处学习取经。后来发现引进国外的五彩椒项目,感觉眼前一亮,于是开始学习五彩椒种植技术。当时真没想到,我们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也能有职称。取得农民技术员高级职称后,我感到责任重大,通过不断摸索,我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仅彩椒种植一项户均增收2.2万元,发展彩椒种植5000多亩。”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说。

在雄安新区,新建成的高标准大棚里,菜农种下了口感西红柿。这些西红柿都是寿光从十多个口感好、销量高的西红柿品种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种下了新品种,不会种植怎么办?寿光技术员解决了这个问题。“从寿光来的专家帮我们建棚,手把手教我们技术,我们老两口这把年纪了,在家门口还能收入20万元,你说我们的积极性能不高嘛。”雄安新区容城县贾光乡城子村村民刘冬明说。从过去的大田作物到如今的高标准设施蔬菜,看着满棚的西红柿,种植户们的干劲也更足了。

郑玉兴是孙家集街道胡营一村村民,也是村里最早的一批大棚菜农。郑玉兴清晰地记得,当时建的大棚80米长、8米宽、3米高,10月建成之后就种上了蔬菜,年底开始上市,一年下来收入过万元。2009年,郑玉兴又新建了80米长、13米宽、6米高的蔬菜大棚。“与之前的大棚相比,这个大棚因坡度合理、农膜更新等原因,采光性更好。”郑玉兴说,此时,大儿子接替他种植大棚。而有着20年种菜经验的郑玉兴被聘请到安徽做蔬菜大棚技术指导,他也是从寿光走出去的最早的一批农艺师之一。之后,郑玉兴又到山西当了5年蔬菜技术员,辗转在农户、园区间教授蔬菜技术。

2018年,寿光人李洪军去了江西,为当地的大棚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据李洪军介绍,他所服务的项目,都借鉴了“寿光模式”,同时,在推广技术过程中,因为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由此带来的棚温、浇水、施肥、打药、整枝打杈等情况也会因地制宜进行调整。

人才专业化、标准化为产业发展助力

刘天英是一位农业技术工作者。作为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农业专家,刘天英大学毕业后,就与蔬菜打交道,她的微信好友、抖音粉丝多是菜农。为了更好地服务种植户,将自身专业知识及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她24小时不关机,每天在线解答全国各地菜农关于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栽培管理等生产问题近百个。她还每周抽出两三天的时间进村为菜农讲课,面对面进行技术指导,或者采用直播的方式开展线上大讲堂,深受各地菜农欢迎。这些年,她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去过近30个省市自治区,每年培训菜农2000多人次。

在东斟灌村,就有130多人取得了农民助理技师职称。懂技术、会管理,如今在寿光,取得职称的“新农人”正带动着蔬菜产业的提档升级,他们成了挑大梁的“棚二代”。原先的“棚一代”完成身份转换,成了产业工人,一起携手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为提高乡土人才“专技化”水平,建立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评价制度,近年来,寿光市每年组织开展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农民技术人员参加职称评审,不受学历、专业等限制,重点考察业绩贡献、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2.6万余名农民脱颖而出,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老把式”变身“新农人”,一批有技术、有专长、有业绩、有认证的农民技术队伍正在寿光的土地上成长壮大并反哺乡村发展。

本报记者 王凯旋

2024-02-02 王凯旋 寿光蔬菜技术员传技天下 助推蔬菜产业升级 2 2 北方蔬菜报 content_112974.html 1 技术人才加持 产业成长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