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蔬菜报 2024年02月23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JSA13版:天气与棚室

节前蔬菜“透支”大蔬菜管理需放“缓”

春节前后,各类蔬菜价格高,菜农朋友为赶高价,大多数留瓜较多,目前不管是一大茬蔬菜,还是春茬蔬菜,基本处于“透支”状态。再加上节前节后天气变化剧烈,温度变化大,蔬菜根系本身生长不良,植株整体长势偏弱。

近段时间阴雨雪天气较多,等天气转晴后,气温逐步回升,菜农应及时跟进管理,促进蔬菜进入快速生长期。但在具体实施时,日常管理办法应与平日里的有所区别,为蔬菜预留充足的缓冲时间来适应突变的棚室环境,避免出现一些不适宜症状。

棚室环境变化大,调控环境莫“心急”

早春季节后,棚内温度上升快,而原本活性差的蔬菜很难一下子适应突变的棚室环境,若菜农不能灵活处理,很容易出现萎蔫、局部坏死等异常情况。那么,菜农应注意些什么呢?记者认为,首先应在环境调控方面,要缓一些,确保蔬菜缓见光,棚内缓升温,给蔬菜留下足够的适应时间。

见光、提温需缓慢。连续寡照天气后突然转晴时,菜农也想快速提升,以促进蔬菜恢复正常生长,可能会待棚温升高30℃时再通风。但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寒潮过程中的低温寡照环境,蔬菜各组织器官功能性差、生长迟缓,突如其来的高温、强光照的棚室环境,会让蔬菜应接不暇,蔬菜会因水分供应不足而出现急性萎蔫的现象。

对此,菜农应结合蔬菜的具体长势情况,灵活把握提升棚温的节奏。若植株长势良好,保温被可全部拉起;相反,若植株长势偏弱,保温被应被拉起1/3—1/2,让蔬菜缓慢见光,然后再逐步拉起全部的保温被。通过蔬菜受害情况来看,功能型叶片最易受伤。缓见光的同时,菜农还应分段放风,让棚温缓慢升高,保持棚内最高温度在28℃—30℃。

缓慢提升棚温,不仅给蔬菜预留的缓冲的时间,而且也有利于地温的缓慢提升,确保根系功能地逐步恢复,具备一定的水肥供应能力。待天气稳定后,菜农还需结合天气情况,灵活调整棚室的保温工作,以保持适宜的白天、夜间适温及合理的昼夜温差为原则。

持续阴雨雪天气后,蔬菜先“保命”

天气转变后,棚室环境缓慢变化,能保证蔬菜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而蔬菜促壮也要从多方面进行,方式要柔和,不可过激。

补水补肥,提高叶片适应能力。对于较小的、长势偏弱的植株,天气转晴后,菜农可在10时左右,喷清水补充叶面水分,也可以在清水中加入少量功能型叶面肥,如氨基酸、甲壳素、海藻酸等,用量约为常规用量的三分之一。对于表现出轻微冷害的植株,菜农可在添加叶面肥的基础上,混配芸薹素内酯,这样既能增加棚内空气湿度,稳定棚温,减弱蒸腾作用,促使组织吸水,防止萎蔫,又能改善作物的营养

状况,增加细胞组织液的浓度,增强植株耐寒抗冻能力,促进恢复生长。对于土壤缺水的棚室,菜农可适时采用以水调温的方法。蔬菜受害后应浇水一次,因浇水能增加土壤热容量,稳定地表大气温度,有利于气温平稳上升,使受伤组织恢复机能。

同时,蔬菜的整枝打杈工作可适当延后一两天,待植株复壮后再进行,此时植株活性加强,打杈后留下的伤口愈合快。为保险起见,菜农最好紧跟喷施一次保护性杀菌剂,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再者,合理留果,不可过多,避免植株营养供需失衡,产生较多的畸形果,得不偿失。

喷药防病不“着急”

低温寡照天气下,蔬菜长势偏弱,尤其是中上部新生嫩叶,多表现为薄而黄,耐受能力差。所以,菜农在补充营养、喷施药剂时,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时间延后,二是降低用量。

一般来说,天气转晴后,菜农若立即用药,蔬菜很容易产生药害,所以应在转晴一两天后,再喷药防病才稳妥。用药时,还需严格把握用药量,适当降低浓度或者减少用药种类。选择烟剂时,要及时通风,若闭棚时间过长,同样会产生药害。

同时,防病有先后,应本着重点病害优先防治的原则,尽可能地减少用药种类。对于已发生的病害,菜农应优先防治发病重的;对于未发生待预防的病害,菜农可结合经验,优先预防往年同期或周边棚室

的高发病害,选择合适的配方进行用药防治。或者多病混发时,可选择好的广谱性药剂,如氟啶胺对所有的真菌、卵菌病害都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不容易产生抗药性,是防治真菌、卵菌病害的首选;噻唑锌主要防治细菌性病害,对真菌性病害也有较好效果。两者搭配,就可以预防几乎所有真菌、细菌病害,无需搭配过多药剂。此外,近年来兴起的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生物菌剂,广谱性同样很好,预防效果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喷洒药剂时,还要搭配好的功能型产品,提高叶片抗逆性,不但可以减少药害,还可以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菜农喷药时,可搭配碧护等,不但可以提高药效,还可以预防药害,效果突出。

2024-02-23 2 2 北方蔬菜报 content_113368.html 1 节前蔬菜“透支”大蔬菜管理需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