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不愿投入,就很难产生更好的效果。对于一些种植户来说,为了使作物长得更好,获得更好的收成,他们会在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添加各种营养,肥料首当其冲。当前,国内不少消费者都喜欢购买进口消费品,觉得外国产品质量好、性能高,农业领域的种植户们也不例外。进口肥凭借生产工艺、利用率、稳定性等优势,俘获了众多农户的心。尽管进口肥价格远远高于国内产品,但种植户们依旧倾向于选择前者,总觉得进口的就是好的,是高大上的。但不少细心的农户发现,近几年农资店里“洋肥料”琳琅满目,每家农资店至少会有1个-2个进口肥,有的甚至更多。进口肥料虽然口碑好,但圈内人都知道,进口肥渠道稳定,品牌数量和市场份额每年变化不大,市场上新增的这些进口肥到底是“李逵”还是“李鬼”呢?
市场上产品鱼龙混杂 种植户迷茫发问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人们对农作物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需求,农户愿意投入更多的成本用在种植上。近日,本报接到山东省潍坊市青州读者冯师傅打来的投诉电话。他在电话中称,春天棚内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补充营养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备战春耕父老乡亲们开始大量买肥。
“苗期是作物生长的关键期,此时作物娇嫩,必须使用效果好的肥料,价格贵一点没关系,进口肥效果明显,是我们的首选,但当前市面上的进口肥太多了,有的包装上写着原装进口;有的写着国外公司技术授权;有的肥料是外国名,但标明的生产厂家却是国内的;还有的包装袋上只有看不懂的外文,但农资店老板告诉我们是进口的。这么多‘进口肥’,到底哪种才是真进口,我们到底该怎么选呢?”冯师傅说,这样的现象已经存在好长时间了,就像一些高级轿车一样,若是在国内生产,它还能算是进口车吗?它卖价还可以那么高吗?
诚然,世界上不少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高,肥料、药剂等农资研发和生产处于领先水平,产品效果也优于国内产品。真正的进口产品应用农业生产后,一个特点是效果明显,另一个特点是价格高。但花高价一定能买到进口肥吗?市场上卖的和消费者买的进口农资是“真进口”吗?采访获悉,市面上的进口肥之多,不仅农户分不清楚,甚至专门从事农资的经销商们也分不清楚。
往事不堪回首 用上“进口肥” 三棚西红柿绝产绝收
标着“洋码子”,不一定是进口肥。山东省潍坊市的李师傅是一位西红柿种植的“老把式”,说起进口肥乱象丛生这个话题,他深恶痛绝。“那一年我种植了三个棚的西红柿,正值盛果期的西红柿在我冲施了一款‘进口肥’后,全部死棵绝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万元。”接到李师傅的投诉后,记者赶往了解情况。一进棚记者看到:满棚的西红柿植株早已死亡,棵子上还挂着尚未成熟的西红柿,李师傅的妻子和儿子正在收拾落在地上的烂果子。李师傅说:“这样的西红柿即使转红,也是在棵子上‘靠’红的,颜色跟自然转色的大不一样,拉到市场上根本没有客户收购。”
李师傅说:“肥料是通过儿子的一位朋友买来的,对方得知我们家种大棚,就向我儿子推荐了一款进口水溶肥,称这款肥料效果非常好,并许诺给予低价格。”就这样,通过儿子的“关系”,王姓业务员给李师傅运来了18箱进口水溶肥,每斤7.5元,每箱40斤,折合人民币5400元。“我冲完第一水肥料后,就发现西红柿叶片有发黄的,但并没有考虑是肥料导致。之后又连续冲了好几次,结果发现西红柿植株越来越弱,甚至有死亡的,这才意识到肥料有问题。”
辨真相 真正的进口肥 必须中文标明这几点
采访获悉,国内化肥进口实行配额制,目前,允许在市场流通的进口肥必须通过4家公司代理:中农集团、中国化工建设有限公司(曾用名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华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换言之,凡是没有通过上述公司进口而在市场上销售的,都涉嫌假冒伪劣。一位从事农资生产销售多年的经销商介绍,真正的原装进口肥料必须做到:证书齐全,原装进口,港口直达。同时需要进出口手续、海关报告、检测检疫证明等证件。他说:“国家明确要求,进口肥外包装必须用中文标识。外包装上‘洋文’越多,是假进口产品的几率就越大;如果种植户们实在看不懂这些也没关系,农户可以看一下,外包装上是否有联系电话,找到之后在网上搜一下,看这个电话号码对应的地址是哪里,冒充的进口肥料生产地址往往是某某县某某镇某某村的小肥料厂。”
在此,提醒广大菜农朋友们:很多进口肥料质量确实不错,有好的进口肥可以买。但是买之前,要多做功课,多了解进口肥料的知识,这样才能确保自己买到真的进口肥料。
本报记者 隋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