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界温度上升,棚内适宜的环境,非常适合害虫的繁殖和危害。近期,记者接到不少菜农打来的电话,反映近期棚内蓟马猖狂,喷洒了市面上比较贵的药剂,但效果还是不太好。近年来,有些菜农为降低虫害的发生,习惯频繁用药,导致很多害虫产生了抗药性,降低了防虫效果。实际上,防治任何一种害虫,先要了解它的习性,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一块防治,效果会事半功倍。
物理防治
清除棚前脸杂草破坏害虫栖息的“家”
在转棚过程中,经常看到有些棚前脸和种植行内有许多杂草,菜农们对此置之不理,尤其是棚前脸处,菜农们认为不种植蔬菜,长点草无所谓,其实不然。
棚室前脸处的杂草是蓟马、粉虱等害虫的聚集地,由于这些虫体个头小,不易被发现,若菜农在平时的管理中不注重杂草的清除,它们就会从前脸缝隙或风口处潜入棚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及光照的加强,很容易造成病毒病的发生或流行。因此,保持棚室卫生,将棚室内外杂草、枯枝落叶、残花病果等清理干净,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虫源。
防虫网+粘虫板降低虫口基数
说到防治害虫,菜农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喷药防治。其实,只要做足一些物理防治措施,能大大降低虫口基数。
菜农可在棚室与外界相通的地方,设置上一层防虫网,就可达到隔离棚室的目的。使用的防虫网目数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太密不利通风,太疏则小虫容易进入,起不到防虫作用。一般情况下,选择白色60目-80目的防虫网即可达到很好的防虫效果。
粘虫板是利用昆虫对不同颜色的趋性诱杀害虫的一种物理措施,像粉虱、蚜虫、蓟马等害虫,体型小,很容易让菜农忽视防治,等到发现时棚内虫害已经非常严重。而在大棚内部设置粘虫板,不但可以粘杀害虫,还可提供棚内虫害发生情况的预警,做好进一步防治措施。
菜农棚内常用的粘虫板主要有黄色和蓝色两种,黄色粘虫板对蚜虫、粉虱等有效,而蓝色粘虫板对蓟马有效,菜农应根据棚内害虫种类选择合适颜色的粘虫板。另外,粘虫板要根据植株的高度随时调整,粘虫板悬挂高度比植株顶部生长点高出10厘米-15厘米。
悬挂诱捕器诱杀成虫
灭杀成虫,可利用成虫的生理习性,悬挂诱捕器进行诱杀。如利用成虫的向光性,安装黑光灯等进行灯光诱杀;利用交配习性使用性激素诱捕器;利用贪食习性使用毒饵或糖醋液诱杀等。黑光灯主要在夜间使用,可诱杀多种蝶蛾类害虫,广谱高效。性激素诱捕器,其特点是专用性强,要根据当地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诱芯,如斜纹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等,都有专用的诱芯。
调控温度防虫又杀卵
利用温度调控的方式防虫,主要在高温季节及低温季节应用。
在夏季歇茬期进行高温闷棚,即利用高温杀灭棚室中及土壤中的病原菌、虫卵等,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闷棚时密闭大棚,用棚膜和地膜进行双层覆盖,地表10厘米左右最高地温可达70℃,20厘米左右的地温可达45℃,杀菌、杀卵率可达80%以上。
在冬季低温期,拱棚蔬菜生产结束后,可趁天寒地冻时期撤膜冻棚,充分利用低温杀死土壤中的虫卵及病菌孢子,减少来年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山东地区冬季的最低气温在零下10℃-零下15℃之间,而白粉虱、蓟马、螨虫等在这样的低温下存活率大大降低。
化学防治
预防治疗害虫选择药剂不一样
预防害虫可使用单一的化学药剂;但在防治时,应选择两三种药剂合理搭配,定期喷施。
防治蓟马时,常用的药剂有:吡虫啉、乙基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菊酯、唑虫酰胺、虫螨腈、多杀菌素、多杀霉素等。
推荐配方:乙基多杀菌素+吡虫啉+有机硅、多杀菌素+溴氰菊酯+有机硅。
防治螨虫的常用药剂有:联苯肼酯、螺螨酯、阿维·螺螨酯、哒螨灵等。
推荐配方:溴氰菊酯+螺螨酯、噻虫嗪+吡蚜酮+有机硅。
防治粉虱时,常用药剂有:烯啶虫胺、啶虫眯、联苯菊酯、氟啶虫胺腈、吡虫啉、螺虫乙酯等。
推荐配方:吡虫啉+螺虫乙酯、呋虫胺+吡丙醚等。
防治蚜虫的常用药剂有:吡虫啉、氟啶虫胺睛、啶虫眯、噻虫嗪、吡蚜酮等。
推荐配方:吡虫啉+吡蚜酮+白糖、螺虫乙酯+啶虫咪+白糖、吡虫啉+螺虫乙酯+有机硅。
防治地下害虫,以当前为害较重的地蛆为例,防治时,可用灭蝇胺、阿维菌素等。
农药种类多选好药更要会用药
生产中,很多菜农喜欢使用触杀型的药剂,但是这些药剂往往是对成虫有效果,对卵和幼虫没有作用,可能喷施药剂几天之后,又能看到虫子到处为害。如果想要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应注重杀卵药剂的使用。当前噻虫嗪、螺虫乙酯都是杀卵效果较好的药剂,可以与杀成虫的药剂混合喷施。同时,注意交替用药,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还有,在用药时要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选择恰当的用药时间。很多害虫在白天有光的情况下几乎找不到,其实它们都在叶片底部。白天的高温时段,害虫往往藏匿在叶片的反面,若此期间用药,害虫受药量小,防治效果自然差。但天黑之后害虫会爬上来进行为害,那么,菜农可以选择太阳落山前后的这一时间段进行防治,此时的害虫取食量很大,即便是没有直接喷到虫体上,但害虫取食了沾有药液的叶片之后也会被杀死。
本报首席记者 姜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