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稻田镇采访时看到,受高温强光天气的影响,无论是处于结果盛期还是刚定植不久的番茄,都出现了生长异常的情况,表现在果实腐烂、茎秆拔节长、茎秆有裂口等方面。当前出现的问题,以生理性问题居多。
茎秆开裂 病害侵染
通常情况下,植株茎秆开裂主要有两个原因,一种是机械损伤。当茎秆含水量较大,或者偏施氮肥时,遇到温度或湿度剧烈变化,亦或是在进行吊蔓、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时,造成茎蔓扭曲,使得表皮开裂。另一种是芽枯病,多为缺硼所致。以番茄芽枯病为例,芽枯病发生部位一般在植株第二、第三穗果的着生处附近。发病植株腋芽处出现纵缝,形成裂痕,呈竖“一”字形或“Y”形,又称“开天窗”。芽枯病发生严重的植株,生长点枯死不再向上生长,而是出现多分枝向上长的情况,导致受害植株生长缓慢,生长不齐。
对于由机械损伤导致的茎秆开裂,菜农在进行农事操作时动作要轻、要缓,最大限度避免茎秆受损。而芽枯病导致的茎秆开裂,可通过均衡施肥,提高茎秆韧性来预防。如底肥中尽量不要选用氮含量高的畜禽粪肥,防止植株出现旺长,导致茎秆含水量高,表皮韧性差。因此,底肥可选用商品有机肥,低氮型复合肥,蔬菜生长期间追肥应根据蔬菜不同生育期的需肥规律,合理调整用肥种类,确保均衡施肥,尤其是氮肥的增减要适宜。同时,还需注重及时补充硼钙锌铁等中微量元素肥,间隔15天喷施一次,可结合喷药或浇水同步进行,提高茎秆表皮韧性,也可混加细胞分裂素,促进伤口愈合。
控水过度 脐腐病高发
“我棚内的番茄,不少幼果从脐部开始腐烂,快帮我看看这是怎么回事?”菜农李师傅拿着腐烂的番茄找到记者。只见大大小小的果实上都有一个大病斑,病斑不规则,呈暗褐色,发病部位组织皱缩,表面凹陷,但较坚实,记者断定这是番茄的脐腐病。
脐腐病多是因缺钙导致的,当土壤中缺钙或根系受伤等造成钙吸收受阻,引起脐部细胞生理紊乱,就会出现脐腐病的症状。当前,番茄脐腐病高发,与控水过度有很大关系。据李师傅介绍,番茄定植后,为了防止植株徒长,他采取了过度控水的措施,导致土壤异常干旱,影响了根系对钙元素的吸收。
上了脐腐病的番茄已经失去商品性,建议菜农及时将其摘除,并合理浇水,避免土壤干旱。果面上及时喷施含钙的叶面肥,提高果面的抗逆性。脐腐病在高温、干旱的环境下易发生,建议菜农在拉大放风口的前提下,通过设置遮阳网、喷洒降温剂、操作行内覆盖作物秸秆等措施来降低棚内的温度。
病毒病偷袭 果面长“疙瘩”
采访中,记者看到,不少番茄的幼果颜色不均,摸起来凹凸不平,新叶失绿黄化,这是病毒病危害导致。病毒病属于系统性病害,可造成叶片、茎秆、果实等多个器官生长异常,并且具有传染性。提醒菜农,要全程做好病毒病的防治。
防治病毒病,增强植株抗性应该放在第一位。缓苗后,就要加强根系的养护,适当蹲苗促壮,避免徒长,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在控肥方面,要减少氮肥的用量,以防植株徒长。同时,可喷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功能型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海藻酸、氨基酸、甲壳素类叶面肥,既能平衡植株生长,又能增强植株抗逆性。
田间农事操作是造成病毒病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菜农在给番茄进行吊蔓、整枝、打叶等操作时,动作要轻,尽量避免造成伤口。一旦发现发病植株,要做好标记,管理完其它健株后再来管理病株,最好将病株拔除带出棚。高温季节,菜农要定期喷洒宁南霉素、盐酸吗啉胍、氨基寡糖素等药剂,预防病毒病的发生。
除此之外,高温干旱的环境条件,特别适宜蔬菜病毒病的发生。所以,在越夏番茄管理中,就要想尽办法避开高温干旱的条件。眼下,外界温度较高,棚内温度超过40℃是常事,建议菜农要及时浇水,不要让番茄过度干旱。对于棚内温度过高的问题,一是可以在棚外设置遮阳网、喷洒降温剂等遮阳措施,二是在中午前后温度较高时,可以喷洒清水或在水渠内灌满清水,都能起到很好的降温效果,三是有条件的棚室,可以安装喷淋设备。
茎秆细 控旺方法要灵活
记者在棚内发现,刚开始坐果的番茄普遍存在茎秆细、拔节长的情况,这是典型的徒长表现。当前季节,夜温高、昼夜温差小,是番茄徒长的重要诱因,菜农应尽可能降低夜温,同时,结合控水、控肥措施,调控植株长势。番茄刚开始坐果时,菜农还可采取以果控棵的办法,后期视植株长势,再适时将其疏除。
本报首席记者 姜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