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蔬菜报 2024年07月05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JSA02版:新闻

我国形成秸秆利用新格局

秸秆还田有效提升耕地土壤质量

我国拥有丰富的果壳类、木材类、秸秆类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不仅数量巨大,通过利用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拓展,还可以转化为能源、燃料、肥料等多种产品。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坚持农用优先、多措并举、产业导向,深入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持续提升全国秸秆综合利用效能,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形成肥料化、饲料化为主,兼顾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的多元利用格局。全国玉米、水稻、小麦、油菜、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秸秆产生量为8.65亿吨,可收集量7.31亿吨,综合利用率达88.1%,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57.6%、20.7%、8.3%、0.7%和0.8%。

南京林业大学周建斌带领团队攻克了壳状类、块状类、粉状类生物质气化定向调控关键技术,创制了连续化自动化规模化气化多联产系列成套装备,研发了热、电、炭、肥系列产品,取得了多联产技术的重大突破,构建了完全自主创新、国际领先水平的生物质气化多联产关键技术体系,实现了农林废弃物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秸秆还田更加科学规范。分区域分作物示范推广翻埋、碎混、堆沤腐熟等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形成适应机械化生产、助力后茬作物稳产优质的秸秆还田技术规程。通过秸秆还田,有效提升耕地土壤质量,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为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提供有力支撑。

秸秆离田更加高质高效。推进秸秆黄贮、颗粒、膨化等技术

产业化,壮大秸秆养畜产业。发展秸秆成型燃料、打捆直燃、沼气工程等生物质能,提升农村清洁能源比例。推动以秸秆为原料的食用菌基质、生态板材等产业化利用。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组建秸秆专业收储队伍,建设标准化收储站点。

长效机制更加健全完善。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突破口,组织优势力量对秸秆还田、离田利用薄弱环节开展科技攻关。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秸秆利用岗位等专家作用,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推进秸秆资源台账建设,以县为单元开展数据采集填报,全面摸清秸秆产生和利用底数。在粮食主产区布设42个长期定位监测点,在300个还田比例高的重点县开展还田监测工作,推进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与评价。

2024-07-05 □农民日报记者刘趁报道 秸秆还田有效提升耕地土壤质量 2 2 北方蔬菜报 content_117295.html 1 我国形成秸秆利用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