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蔬菜报 2024年07月19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JSA16版:热线

《农膜为啥频频裂口子!》追踪——

农膜裂口子孰是孰非10余万粉丝关注

■种植户杨盾:执法部门建议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小满塑业:已委托经销商与杨盾继续沟通

□北方蔬菜报记者王凯旋、隋志丹报道

7月12日《北方蔬菜报》刊发了《农膜为啥频频裂口子!》报道后,受到了社会各界对此事件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北方蔬菜报视频号”“北方蔬菜报抖音号”发布《四个大棚顶部多处裂口究竟谁之过?》后,引起了10余万粉丝的关注。在两个号的评论区中,粉丝针对事件经过众说纷纭:

——“是不是只有返工的那个地方出问题,那就是返工问题,要是别处也破就是质量问题。”

——“返工加有水,神仙也没法。”——“有纠纷,企业方至少先出面,现场察看,找出真正原因。电话沟通,一看没诚意,这样的企业发展不大。”

——“粘库粘老了。”

——“谁也不会拿自己的收入开玩笑!永远不要恶意揣测农户的初心,质量问题就是质量问题!”

……

时间过去4天后,情况进展如何?7月16日,《北方蔬菜报》维权热线记者再次联系到种植户杨盾。杨盾在电话中说:截至当日,厂商仍未与他或者经销商进行沟通,既没有厂家出面,也没有电话联系。

杨盾说:他针对此事,已经向当地农业执法部门咨询过,执法部门建议,因涉及产品质量问题,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我正在整理这件事的相关材料,然后递交给市场监管部门。”

杨盾称,经销商王现康说,自己已经看到报道,对该事件所做的相关调查、沟通,他会积极配合。

针对厂家是否收取了加工费的问题,杨盾出示了“微信付款400元给大棚膜厂家”的截图,标明转账时间为2023年10月11日,收款方式为扫二维码付款。

7月16日,记者再次拨通了山东小满塑业科技有限公司韩姓工作人员的电话,就是否收取了加工费问题,问韩是不是收取了。韩这样解释说:“这个时间太久了,我也忘了,既然有截图了,那就是转了吧。”

记者紧接着追问:“当时杨盾将农膜送回厂家时,有一包农膜是打开的状态,另外三包都没有开封,杨盾认为厂家说农膜开裂是因为膜上粘了水、灰尘,导致粘合不牢,这一说法并不成立。”

韩说:送来的农膜中,有三包没有开封是属实的,但是它们淋了雨,雨水、泥水灌进了农膜里,导致粘合的地方后期出现开裂。

记者又问:有懂行的人士看到报道后,分析认为事件中农膜出现裂口,可能是粘合处粘“老了”的缘故。

韩说:“没有这种可能,就是因为有水,粘不住,这种情况也跟农户说了。当时他来的时候,看他着急用,我们才干的。当时,要是我们跟他签个协议就好了。”

记者问:厂家是否愿意继续与农户沟通赔偿问题?

韩说:没有必要!不会再继续与农户沟通赔偿问题。

7月18日,山东小满塑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永涛给《北方蔬菜报》维权热线打来电话,他认为农膜裂口原因不是公司返工造成的,而是农膜沾上了水和泥土造成。王永涛称,愿意积极处理农膜裂口问题,目前已委托经销商王现康与农户杨盾继续沟通。

针对此事件的进展,《北方蔬菜报》将持续关注。

报道链接——《农膜为啥频频裂口子!》回顾

7月8日,山东省潍坊市诸城贾悦镇杨家夏庄种植户杨盾来电反映,他的4座大棚棚顶上的农膜不断出现裂口,怀疑是农膜的质量问题。

杨盾说,购买农膜时,生产厂家需要农膜的尺寸。经销商王现康让杨盾回去测量,杨盾测量尺寸后,用手机发给了经销商。上膜时,杨盾发现大棚前脸的“膜库”部分,相对于正常位置来说太低了。据杨盾说,可能是他之前测量农膜尺寸时,测量有误。随后,杨盾通过经销商联系到小满塑业,希望由厂家给出解决办法。

厂家建议,将农膜上半部分折叠,然后粘合,使下侧的“膜库”得到提高。随后几天,杨盾将购买的四块农膜送到经销商处,由经销商送回厂家。

厂家把农膜处理好后,杨盾领回,完成上膜。2024年2月,杨盾发现棚顶的农膜裂口,裂口出现在厂家折叠处理后的棚顶处。之后,杨盾与经销商、厂商进行了沟通。

2024年7月10日,记者拨通了山东小满塑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联系电话,该公司负责业务的韩姓工作人员说:首先是杨盾在测量尺寸时出现失误,导致厂家生产出不合尺寸的农膜。

杨盾说,当时厂家向他按0.5元/米的价格,收取了400元返工费。而韩说,自始至终厂家并未收取杨盾的返工费。

对于杨盾提出的赔偿要求,韩表示:厂家在本次事件中并没有责任,因而无法赔偿农户的损失。

2024-07-19 ■种植户杨盾:执法部门建议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小满塑业:已委托经销商与杨盾继续沟通 《农膜为啥频频裂口子!》追踪—— 2 2 北方蔬菜报 content_117823.html 1 农膜裂口子孰是孰非10余万粉丝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