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蔬菜报记者姜文丽报道
清沟通渠 完善排水设施
进入汛期后,强降雨天气发生时,短时间内雨量大,造成棚室周边有大量积水,若排水不畅,雨水便会倒灌进棚,轻则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重则威胁棚体安全。因此,菜农应提早修理排水设施,确保棚室内外的雨水顺利排出。
修渠垫棚一举两得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棚为下挖式结构,棚内地表面低于棚外地表1.5米左右,使得大棚成为了一个“湾底”。当强降雨来临时,一旦棚室周边积水过多并排水不畅时,雨水便会倒灌进棚。
关于前脸水渠的规格还应根据各自棚室及周边情况来确定。对于一些老旧棚区,两棚前后之间的距离往往小于3米,使得前脸水渠的规格受限。对此,菜农可在棚前脸处挖一条小的排水沟,排水沟的宽度根据两棚之间的距离而定。而对于新棚区,大棚周边的间距大,尤其是南北两个大棚之间的距离在6米—8米。这样的距离足够修建水渠所用。但无论修建何种规格的水渠,其原则是水渠的底面一定要比棚内的地面深一些。
内外相通 沟渠相连
近年来,部分棚区都曾遇到过雨水影响设施蔬菜生产的情况,所以都修建有相应的排水系统,棚室内外有水渠,棚区周边有排水沟,内外相通,沟渠相连,确保雨水顺势流出。对此,有经验的菜农还会在前脸及棚室周边额外修建一些临时水渠,利于排水通畅。
大棚前脸内侧铺设夹层排水膜。菜农在保护好前脸的墙体同时,还应设置一道简易的排水结构,尽可能地让进棚的雨水流出棚外。若水渠设置在前脸处的棚室则方便棚内雨水排水,若没有则可在前脸内侧铺设夹层排水膜。该膜结构是由两层薄膜中间加一层草帘或无纺布组成。底部需要提前设置一层薄膜,薄膜的北侧要利用铁丝将其吊起,这样从前脸上流下来的水在排水膜的引导下顺势排到棚外,这也是前脸排水降湿的必要措施。夹层排水膜的上层膜就是棚前脸通风口处放下来的棚膜,既保护了前脸处的墙体,又能排出部分积水。
修建临时应急的排水沟渠。除了固定的排水沟渠,菜农还可建设各种临时沟渠,同样能起到排水作用。比如,利用沙袋、薄膜等,临时搭建排水沟渠,助力棚内积水顺利排出。也可利用硬化路面,将其两侧用土垒高,中间排水,将积水尽快排入河沟。
此外,若棚室下挖较深,雨水很难自行排出,菜农还要备好水泵等抽水工具。
清理沟渠 排水通畅
彻底清理排水渠。清理大棚前脸处排水渠和棚室周边的排水渠,确保水流畅通。在整个汛期,杂草生长快,菜农应定期进行清理,将其中的杂草、垃圾等清理出来,堆放至大棚垃圾暂存点。
看好天气预报棚室防雨早准备
墙体“披外套”外部防雨要到位
北方地区建造的冬暖式蔬菜大棚,以下挖式棚室居多,且墙体多为土墙体。虽然墙体厚,保温性好,但土墙不耐雨水冲刷,结构强度相对较低,维护不当容易使墙体变薄,严重的甚至因为雨水将棚体全部浸湿,导致墙体坍塌。所以,菜农一定要重视棚室外部的防雨工作。
后墙防雨:后墙裸露在外,为了预防墙体被雨水冲刷,菜农可通过覆盖薄膜、无纺布或使用水泥、砖瓦的措施保护墙体。为节约成本,有些菜农使用大幅的旧薄膜将墙体覆盖,但是旧薄膜老化速度快,也可能带有小破洞或小裂痕,遇大风强降雨天气,很容易被刮破。若雨水一旦进入,墙体很容易被浸泡,且不易恢复干燥。建议菜农选择耐老化膜,并在塑料薄膜之上,加盖一层防晒材料,可减少日光的照射。平时要注意检查薄膜是否有破损,一旦发现破损及时修补。
除了塑料薄膜,大棚墙体覆盖无纺布也是很好的护墙措施。覆盖无纺布后,阴雨天气下,虽然雨水可以浸湿无纺布,但天气转晴后,墙体及无纺布均可被晒干。与薄膜等覆盖材料相比,无纺布使用年数比较长。目前,有的菜农为避免无纺布浸湿,在无纺布的外侧喷上一层泥浆或石灰浆,这样可有效地降低雨水淋湿的程度,减轻雨水对墙体的冲刷。
对于新建的棚室,建造好墙体后,可在后墙使用水泥或砖瓦将墙体覆盖,这样防雨效果更好。
东西山墙防雨:大棚两侧山墙一般是用塑料薄膜覆盖,一来防止雨水冲刷、破坏墙体,二来可以阻挡低温季节大风穿透墙体,利于棚室保温。为了避免山墙处的薄膜经人为反复踩踏后出现破损,建议菜农在山墙的薄膜上面再覆盖一层无纺布,这样上、下棚时直接踩踏在无纺布上,不会造成棚膜破损而漏雨。提醒菜农注意的是,这层无纺布一定要固定好,可用废弃的水泥柱加以压实,防止被大风刮起。
保护好前脸雨水不进棚
前脸覆膜或固化:下挖式大棚,地势相对较低,是雨水进棚的主要通道,在前脸防雨方面,很多菜农用薄膜将前脸覆盖,避免棚膜上的水流下来将前脸处土壤浸润变软。但在地势低洼的棚区,遇到强降雨后,雨水不易快速排出,导致前脸长时间被水浸泡,很容易出现坍塌。而利用混凝土或者水泥板等进行固化,是保护前脸最为持久的办法。但是与其他前脸防雨措施相比,固化成本高,而且最好是前期建棚时就进行固化。若蔬菜已经定植或即将定植,除了覆盖薄膜,也可用沙袋、废旧立柱、预制板等进行部分固化,操作简单实用,防雨效果也很不错。
前脸外侧走廊及时覆盖不露土:前脸外侧走廊是人们进行棚外操作(喷洒降温剂、铺设遮阳网等)和过往的主要通道。因走廊旁边往往设有排水渠或蓄水坑,它还具有防止雨水倒灌进棚的重要作用,所以将前脸外侧的走廊进行整体覆盖不露土,如覆盖无纺布、油毡,或者下部覆盖废旧薄膜,上层覆盖废旧草帘等,充分利用以前的废旧材料,成本不高,又能够更好的保护棚前脸,减少雨水的冲刷,避免强降雨后,排水渠或蓄水坑中的水从前脸流入棚内,同时还可以避免杂草生长,去除病虫害向棚内传播的中转站,从而减少病虫害发生,可谓一举多得。
风口设置挡雨膜防雨水飞溅
日光温室挡雨膜:夏季突发性降雨较多,菜农往往来不及关闭风口,雨水会从风口进入,溅落在风口附近的蔬菜上,从而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导致根部病害多发。建议菜农在风口下方设置挡雨膜,挡雨膜要设置成活动的,用滑轮固定在立柱上。为了方便拆卸,薄膜两边都要设置边裤,并穿好尼龙绳。薄膜一侧固定在放风口北边立柱上,另一侧用尼龙绳拴绑后穿过固定在钢管上的滑轮,然后用力拉紧,并把尼龙绳另一头绑在北侧立柱上。这样挡雨膜就呈现一个南高北低的倾斜状态,可以阻挡从放风口进入的雨水,并将其引流到水渠中。
拱棚挡雨膜:拱棚的棚膜多是由两幅大棚膜及一幅小棚膜组成,其放风口的位置在拱棚的顶部,即使下雨时关闭了风口,仍然会有雨水在棚顶因排放不及时而灌入棚内,雨水洒落在棚内蔬菜茎叶上,易传播病害,严重的则发生涝害。尤其是刚定植的苗子,雨水溅起的泥土覆盖在叶片上,严重影响叶片见光,造成苗子长势细弱,增加烂根死棵发生的几率。因此,顶部放风口的防雨就显得格外重要。拱棚设置挡雨膜时,先准备一幅塑料薄膜(旧棚膜也可,只要没有破损,但透光性尽量要好,避免严重遮光),长度同棚一样长,宽度则根据风口大小,只要悬挂后能起到完全防雨作用即可,一般以3米-4米左右为宜。然后棚膜两边各用一根铁丝串起来,其上端固定在拱棚棚膜下方,两头铁丝固定,中间可以细绳加以牢固。而其下端可固定到风口下的立柱上,这样即使雨水进棚后,也能够顺着流下,并流入水渠内。
此外,拱棚间距一般较窄,且大多数拱棚长度较长,甚至达到200米-300米,下雨时雨水易聚集到棚间,特别是地势比较低的拱棚,遇到强降雨,雨水很容易从两侧溅入棚内。建议菜农在拱棚两侧再设置一层薄膜当做挡雨膜,薄膜宽度在70厘米-80厘米,下部20厘米左右用土壤覆盖,上部吊起,降雨时拱棚两侧都有挡雨膜,会形成简易的排水通道,从而雨水就从棚室两头流出而不进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