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蔬菜报 2024年10月11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JSA04版:特别报道

寻一粒进藏千年的种子

“逐绿中国”川藏行(系列报道二)

题记

日夜兼程,不辞辛劳,翻越10余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大山,冒着高原缺氧、未知恶劣天气及复杂路况,﹃逐绿中国﹄采访团自驾车穿越川藏线,穿过穿山腹而建的一条条长长隧道,驶过一座座横跨山间的高架桥梁,越过一条条峡谷河流,只为追寻文成公主的千年足迹,去探寻并唤醒那一粒进藏千年的种子。

□“逐绿中国”进藏采访团:王兰坤王全国王延义侯庆强张亚男于立华□执笔:侯庆强

“逐绿中国”采访团自驾车队急驰在进藏G318国道上。

手机上的地图显示,车队穿越的川藏南线——G318国道,是指从四川省成都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2142公里。

G318国道,因“险、美”而受到人们追捧。沿途经过高山、峡谷、森林、草甸、草原、雪山、冰川、江河等自然景观,G318国道川藏南线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沿途翻越10余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大山,越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经雅江、理塘、巴塘,过竹巴笼金沙江大桥入藏,穿行芒康、左贡、邦达、八宿、然乌、波密、林芝、达孜,最终抵达拉萨。

驱车自驾穿行于这条“景观大道”上,让人感受最深的是:一条路带起川藏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大变化。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正是因了这条路,把川藏与山外串联起来,让这里的人们走出了大山,也让更多海内外朋友走进了川藏,走近了中国雄伟辽阔的大草原,见到了什么叫“中国生态纯洁之美”。

一条天堑变通途的川藏线,变成了一条“致富增收路”,不断为沿路人民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日子

出发时间:7月25日周四起程地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当地气温:16摄氏度,阴伴有阵雨当地海拔:2632米

上午8点,车队驶出雅江隧道,驶上G318国道。很快,驶入被人们称为“天路十八弯”的险峻弯道,因这条路设计有18组回头曲线而得名。

群山巍峨,尽染绿色,路弯弯绕绕“匍匐”的大山身上。

车低速行进,一个弯道又一个弯道,坐在车里的人感到晕晕乎乎的,胆小的也许不敢往车外看吧!道路两侧高山上层林尽染、秀美山色,也无暇顾及欣赏。

今天,走过这样的天堑变通途之路,不得不令我们想知道是哪些英雄建设者创造出来的奇迹?

记者通过有关部门了解到一些信息,1950年,为修筑川藏公路,11万名人民解放军战士、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民工,徒手用铁锤、钢钎、简易炸药等,在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的高原上,克服了重重困难,用汗水甚至生命历时4年零9个月,共凿出了路面377万平方米,架设桥梁430座,建成了一条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长达2146公里的川藏公路。为了这条路,有3000多名官兵、1000多位民工牺牲,永远铭记英雄!

为了今天的G318川藏线,现代建设者们接过先辈的接力棒,利用现代技术和工程机械不断改造提升着公路的使用功能,使这条路成为通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为赶时间,车队加紧行驶,沿路看到不少勇于挑战的人——骑自行车、摩托车穿越川藏线。

据了解,川藏线已经成为一条热门旅游线路,尤其是自驾车团队、骑自行车和摩托车进

藏的人越来越多。一路上,记者看到,仅有两个车道的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显得拥挤,其中自驾进藏的车辆占了多数,在个别路段停车点,停满了进藏的车辆。据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统计,近年来,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G318四川境内日均车流量在1万至1.5万辆之间。

川藏线旅游极大带动了当地的餐饮、宾馆、汽修等服务业,为当地群众带来了颇丰的收入。沿公路两侧的各类门店特别餐饮酒店,几乎一整段路上一家挨着一家,生意很是兴隆,有的门店还在新建或扩建,可见越来越多的游客被吸引到此观光打卡。

车队一口气行驶近3小时,135公里,途经“世界高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县城海拔4200米,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7万人口,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集地。记者现场采访得知,这条川藏线让沿线自然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给理塘县当地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让以前走不出大山的牦牛系列产品,都通过公路运输卖到了大城市,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下午2点40分,车队经过海拔4600米的海子山,透过车窗望外,从高处俯瞰,一对姊妹湖的湖水清澈湛蓝,像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仰视守护着她们的美丽家乡,引得许多游客驻足观赏拍照。

由于海拔逐渐升高,就在车队行驶间,有人出现了头痛、头晕、乏力、呼吸困难等问题,这是“高原反应”的症状。车队长李凯马上提醒大家:将进藏时提前准备好的“枕头式”氧气吸入器组装好,插入鼻孔进行吸氧,会慢慢得到缓解。

当天晚上,车队下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休整,带队团长组织队员召开了碰头会议,根据高原反应等问题可能带来的影响,作了详细安排部署,并对接下来的行程计划及工作开展进行了要求。

千年前的一碗萝卜面汤,温暖了文成公主的心,更重要的是她把珍贵的技术和种子留在了村里

出发时间:7月26日周五起程地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当地气温:17摄氏度,阴伴有阵雨当地海拔:2478米

从巴塘出来行进不远,车队驶入金沙江大峡谷。汽车在群山腹中一路奔驰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令人生畏;滚滚的金色江水如大山血脉,川流不息。

“前面将进入隧道,请注意。”“车辆较多,注意慢行。”……因正逢雨水旺季,导致山区路况复杂,1号车司机兼车队长李凯边稳稳地驾驶着车辆,边把前面最新路况通过车载对讲机,及时传达给后方的车辆,确保安全行车、车辆不掉队。

据史料记载,芒康是千年前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第一站。

跨过雄伟的金沙江大桥,车队就进入了“西藏第一县”芒康县境内。一路上,不时有从山体上落下来的石块躺在路面上,有的过往车辆不小心被石块扎破了轮胎,等候着救援。这一切都在提醒着车队,时刻当心,避免发生危险。

今天,在芒康县仍流传着一个当地人熟知的动人故事——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文成公主和她的队伍离开长安向青藏高原进发,历尽千辛万苦到达进藏第一站——芒康。当文成公主的队伍走到一个不知名的村落时,公主突感身体不适,不得不让队伍在此扎营休息,后来人们把个村叫“加尼顶”(藏语意为“公主睡过的地方”)。

村里有一位热心且有经验的藏族老奶奶闻知公主生病后,精心做了一碗萝卜面汤送给了公主。没想到公主吃过后,第二天早晨起来感到身体舒适,神清气爽,对萝卜面汤赞不绝口。从此以后,当地人开始重视种植萝卜,并把萝卜面汤这一美食传承至今。

文成公主为了感谢当地百姓,让随行技术工匠把农业种植技术、纺织技术及部分医学书籍送给了百姓,同时还留下了一些包括蔬菜种子在内的五谷种子。

记者采访得知,今天的后人,为了纪念文成公主带来的“汉藏一家亲”贡献,在政府部门的倡导支持下,不仅设立了“文成公主进藏纪念日”,而且编排了藏戏《文成公主进藏之加尼顶村》,这部戏在当地非常受欢迎,常年在各地巡演,已经成为团结民族力量、激发党员群众爱国情怀的重要文化阵地。

文成公主进藏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为西藏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技术,还改变和促进了当地的生产力发展。这一历史事件,已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下午1点30分,当车队到达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如美镇九道班路段时,看到一位藏族同胞的拖拉机陷进路边排水沟内,车队长李凯立即让车队在路边停下车,大家二话不说参与到救援中。一个小举动温暖了藏族同胞的心,更彰显出了“逐绿中国”采访团队乐于助人的“逐绿精神”。

车队穿金沙江峡谷,越高山垭口,一路向上,海拔一路攀升:3900米、4200米、4800米、5000米……到达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左贡县G318最高山峰——海拔5130米的东达山垭口。这一高度,使这里常年积雪接近珠穆朗玛峰大本营,更重要的它是中国太平洋流域和印度洋流域的分水岭。

因受山体泥石流、落石及公路改造建设影响,从东达山垭口到左贡县城这一段路,多处路段发生交通拥堵,路面上颠簸不平,车行驶缓慢、摇摇晃晃,再加上海拔高,人在车内昏昏沉沉,感到身体很不舒服。

从东达山垭口前往左贡县城入口,可以说是这几天中最难走的一段路。

为了公路的平坦,记者沿路看到了许多公路建设者忙碌的身影,大型机械挖泥石、修整路面,改造建设破损的路段。相信未来再进藏时,这段公路必将变得平坦畅通。

因路况不佳,车队到达左贡县城时,已是下午6点多。

晚上碰头会时,一条不好消息传来:7月26日晚10点50分左右,G318川藏线72拐下山路段,公路突然发生塌方,车辆出现拥堵。

“天路72拐”见证的不仅仅是山路的险峻磅礴气势,更见证了有的公路建设者和守护者为川藏线付出了生命

出发时间:7月27日周六起程地点: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左贡县当地气温:13摄氏度,阴有小雨当地海拔:3829米

早上6点30分,天刚蒙蒙亮,车队从左贡县城出发了。

一路上马不停,穿越一座座山峰,跨过一个个垭口,历时3个小时,上午9点30分许,到达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4618米的“天路72拐”,这是G318进藏的必经之地,也是网红打卡地。

从进路山口往山下俯瞰,道路犹如一条长龙弯弯曲曲卧在山间,30公里的路程极为险峻,真是考验着驾车者的技术。

当人们饶有兴趣驾车跑在这条路上时,心中都会无比敬仰那些公路建设者和守护者们,正是有了他们的坚守,才有了人们今天的幸福体验。

10点48分,一座被人们永远铭记的大桥出现在眼前——怒江大桥,记者看到一座水泥桥墩像一名战士威风凛凛挺立于江中,每天守护着大桥和来往车辆。

在这里曾发生过一个悲壮故事:当年解放军建设桥梁在浇筑水泥桥墩时,一名解放军战士因为劳累过度,不慎掉入未干的水泥柱中。当人们发现时,水泥已经开始逐渐凝固,多次搭救被困水泥柱中的战士都没有成功。迫于无奈,战友们无比心痛地继续浇筑了水泥桥墩。

车队沿怒江前行,悬崖峭壁呼啸而过。

11时许,车队行至老虎嘴一路段时,路上车辆堵出了长长队伍。记者来到出事地点,看到十几位工人、大型挖掘机正在抢修塌方路面,不断往塌方处下钢筋制成的笼子,再快速浇注混凝土。采访中了解到,前两天受河水增大冲击影响,这里几十米长的路发生了塌方,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奉命组织施工人员到达现场抢修……

当车队借道离开时,施工还在紧张进行中。

为了这条川藏线的平安,许多公路建设者和守护者不知付出了多少血汗甚至生命,向他们致敬!

晚上9点30分,车队才到达素有“西藏江南”美称的西藏自治区林芝市。

与当地人聊天,他们特别提到了“林芝松茸”,是当地非常有名的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是一种可以鲜食的高贵菌类。因为松茸主要分布于海拔2600米至3000米左右的针阔叶林地,只能寄宿在活的树木上,所以只能天然生长,目前无法人工种植。数据显示,林芝市年采集松茸菌达300吨。

7月28日,车队离开林芝,继续沿G318国道一路急驰4个多小时,穿过长5.7公里的米拉山隧道……

中午12点15分,“逐绿中国”采访团终于顺利抵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地方——拉萨。

拉萨,西藏自治区首府,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有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1982年定为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拉萨市区地处河谷冲积平原,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美称。

从布达拉宫广场向西步行两三百米,便是拉萨药王山农贸市场,十几年来,这里见证着拉萨市民“菜篮子”的变化。

走进药王山农贸市场,摊主们正忙着摆放各类新鲜蔬菜,带刺的黄瓜、红润的西红柿、鲜嫩的西葫芦……不大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类新鲜蔬菜,其中不乏西藏本地生产的青椒、黄瓜等蔬菜瓜果。“这都是本地产的,你看这黄瓜多新鲜,西红柿也都是自然熟,特别好吃。”一位摊主热情招呼着前来买菜的市民。

据了解,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先后从中国农科院、山东、北京、天津、新疆、陕西等地引进辣椒、黄瓜、番茄、樱桃番茄、茄子、西瓜、甜瓜等15类、150余个蔬果新品种,开展10余项试验,从中筛选出适合西藏种植的蔬果15类、20个品种,这些新品种增产幅度10%以上,提高了西藏的蔬菜产量、改善了品质。目前,这些品种仍有十几种在生产上承担着主栽品种的“重任”。

如今,西藏的蔬菜供给率已从60%提升至85%至90%,其中冬季蔬菜供给率从50%提升至70%,确保了藏族同胞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当地产的新鲜蔬菜。

(未完待续)

记者手记

采访团到达林芝时,机缘巧合的是,我们正好遇上了在西藏做援藏工作的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籍老乡李连平同志,现任潍坊第八批援藏工作组领队,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委常务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当天,他正好来到林芝公干。

大家见面分外亲热,李连平副书记见到“逐绿中国”采访团成员时,热情地与大家一一握手,一口一个扎西德勒(藏语意为“欢迎、祝福吉祥”),并给每位队员戴上了洁白的哈达。

促膝而谈,听了采访团这次赴西藏的来意介绍后,李连平对“逐绿中国”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将大力配合好采访团在西藏的采访工作,希望采访团好好利用这次机会,多方位、高视角去看看大美西藏,要去山东援藏的地方看一看,把“潍坊经验”“寿光模式”带给藏族同胞的新变化挖掘出来,宣传报道好。

2024-10-11 “逐绿中国”川藏行(系列报道二) 2 2 北方蔬菜报 content_120242.html 1 寻一粒进藏千年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