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记者祖袆袆报道
2024年,是中国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25周年。自我国1999年正式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开始受理审查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至今已走过了25年历程。
从2015年《种子法》增设“植物新品种保护”专章,健全了植物新品种相关法律,到2022年新修改《种子法》实施,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水平已经提升到新的高度。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植物新品种权受理审查测试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国建成了由1个测试中心、27个分中心和6个测试站组成的品种测试技术体系,2023年测试量达到2.1万件。截至2023年,我国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超过7万件,其中2023年受理申请14278件,同比增长27%,年申请量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育种创新的动力源泉,也是严格品种管理的重要内容。2021年,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将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严格品种管理、净化市场环境的重要举措,做出明确部署。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三年多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协同联动开展“两个通道”试验专项整治和“仿种子”清理,探索推进审定、登记和保护品种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出了一批适应生产需求的优良新品种。
在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方面,为严打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违法行为,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单位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动出台新修改《种子法》,扩展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范围和环节,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与最高人民法院签署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出台侵权纠纷案件审理最新司法解释,健全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联合公检法、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出台印发涉种子刑事审判、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指导意见,持续加大涉种子案件打击力度;连续4年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2024年首次开展网络售种专项检查。同时,先后构建玉米、水稻等34种作物DNA检测数据库,推出全国统一的品种分子指纹公共平台,为打假护权提供了技术“利器”。
伴随着有关方面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落地,近年来种业行业打假维权意识明显增强,激励保护创新氛围持续向好。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审判长罗霞对近年维权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解读。她介绍说,随着植物新品种权事业不断发展,纠纷案件涉及作物类型愈加多样,不仅包括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柑橘、猕猴桃、苹果、梨、凤梨、红掌、山茶等经济、观赏类作物品种权纠纷也显著增多。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始终坚持严格保护的司法理念,通过司法审判,提高侵权代价,努力解决“赔偿低”“举证难”等问题,确保品种权人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