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蔬菜报 2024年10月25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JSA03版:新闻

金秋新姜香

时间:10月16日天气:晴,平均21摄氏度地点: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

上午,天气晴朗,艳阳高照,秋风习习,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舒服极了。

对秋收庄稼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车驶进坊子区九龙街道的一处大姜种植区,一股特有田间气味便扑鼻而来。透过车窗远望,路两旁的庄稼地里大姜一片一片,郁郁葱葱,有的地里人们正忙着收获;有的地里已空空如也,看来鲜姜已收完,运到家中姜窖储藏起来了。

车在只有一条车道宽的田间生产路上,慢悠悠地“爬”行着,还要随时注意迎面来的机动车和下地干活的人。“慢点不着急,生产路上窄,看着来往的人和车,安全第一。”同事不断提醒着驾车的同事。

循着手机上的导航,车左转右拐,找寻要到达的地方。

看一幅“金秋收获幸福图”

“到了,我们就在这里看看大姜吧!”同事说着把车停在了一块地头上。

早已在地里忙活收获鲜姜的九龙街道朋友范德凯见我们到来,赶忙放下手中的鲜姜三步并作两步来到我们跟前,笑着打招呼:“欢迎大家来,你们看这是我的大姜地,基本快出完了,今年收成肯定不错。”范德凯指着地里堆放的鲜姜说。

放眼望去,姜田里一派农忙景象,一块块刚刚出土又肥又大的鲜姜一排排摆放在地里,似乎向我们夸耀:今年丰收了!

农忙不等人。大家伙都在地里紧着手忙活着,有的人用钗具挖姜、抖姜(通过抖动,去掉姜上的泥土),有的人用锋利刀片轻轻削去姜茎秆,有的在整理、筛选、装箱……

为了不影响大家干活,记者没有像往常一样让采访对象停下活计专门采访,而是走进地里,脚踩着松软的土地、踩着不用的茎秆,凑到他们跟前或站、或蹲地闲聊着,跟这个聊一会儿、与那个说一阵儿,他们手里熟练地忙活着。

“今年大姜真出息,这一块差不多有十几斤吧!”一位大姐边削茎秆边跟记者拉着她的估计。

与大家交谈间,记者看到身旁的人们也在边干活边有意无意地拉着呱,说着、笑着,快乐忙碌的人们忘却了身上的疲劳、脸颊上挂着的汗珠、满身的泥土……不知不觉

一棵棵鲜姜出土了。

记者亲身感受着这番热烈场景,禁不住心中描绘出一幅“金秋收获幸福图”!

等范德凯忙完手头的活计,记者见缝插针与他聊起来。

“我今年41岁,家里5口人,开着一个农资店,店能辐射周边30多个村,其中服务着大姜生产100多亩。”范德凯告诉记者,他种大姜已有6个年头,还算是一个新人,今年只种了4亩,称不上大户。

聊到为什么想起种大姜,范德凯说起自己的盘算: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作为示范田种植为其他种植户提供参观学习;二是通过自己种植亲身体验种植大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助力农资店帮助更多种植户;三是大姜作为传统经济农作物,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作物,种植大姜也能给家庭

增加部分稳定收入。

“虽然前期雨水多,但我在4亩大姜上下了点功夫,除日常浇水、打药等管理外,我根据土壤需要,科学施足了肥料,用的是湖北三宁化工肥料,保证了大姜的产量和品质。”范德凯说起他的“种姜经”时,显得有点兴奋。

听了解范德凯的同事讲,范德凯在当地小有名气,他开农资店时间虽不长,但做事认真、信誉好,脑瓜也灵活,乡亲们有需要技术、农资等方面的事,他都是尽心尽力,收获了不少好口碑。当初,他租地种4亩大姜,就是为了给大姜种植户当示范田,试验肥料、农药等农资,只有他用着好了,才会推荐给大家使用。

从范德凯身上,我们可以想像到,对于每一位从事农资行业的人来说,背后不知饱含着多少创业艰辛的酸甜苦辣。

听“老把式”讲种姜的故事

11点31分,应是饭点时间,可对农民来说就不一定了。

当记者来到九龙街道后邓村种姜大户梁永才的大姜田里,一家人还在忙着收鲜姜,梁永才和儿子在前面用钗具挖姜,老伴和儿媳妇在后面抖姜、削姜茎、整理码放,分工明确、有条不紊。

家里农忙是大事。年纪大了担心收姜慢,梁永才给儿子打去电话,让他向单位请了假回家帮忙。“回家帮着收姜,也能陪陪父母,我把对象和孩子都带回来了。”梁永才的儿子悄声对记者说。

看旁边,收购梁永才鲜姜的人雇来的6名务工人员,同时在收获着又肥又大的鲜姜,小货车随时把一筐筐鲜姜运走。

“我今年种了8亩姜,把2亩卖给了这个人,每斤2.75元,今年的收成和价格都还行。”衣服上满是泥土的梁永才站在记者面前,面容清瘦,眼睛有神,精神矍铄,话语中透着一股农村人的朴实劲儿。

今年66岁的梁永才,种姜20多年,是村里种姜最早的人之一。作为种姜“老把式”,多年来梁永才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管理经验和技术,所以他才有胆量这几年一直种着,称得上种姜大户。“8亩地全是租别人的,1亩地租金3000元,不便宜呀!”

谈到以前,“20多年前,镇上开始大面积推广发展种植大姜,但村里愿意种的人不多,记得当时没人种的原因:一是不懂如何种,二是种出来也不知往哪里买,三是也不知道能不能挣到钱。”梁永才拉着过往。

慢慢地,大家看到了种姜的好收益,后邓村种姜的人逐渐多起来,从以前的两三户增到现在30多户,有的人也从种1亩到现在的十几亩,附近村庄也开始大面积发展种植,仅后邓、苇园等周边村,大姜种植面积就达3000亩以上。

说到种姜经验,梁永才乐呵呵地说:“大姜是大田经济作物,说不上什么经验技术,只要姜种选得好,用心栽种、管理,肥料用得足,产量品质都不会错。”

针对如何种好姜,梁永才结合自己的经验讲了四点:

一是土壤要好,应选择未种过姜的生茬地,或近三四年未种过姜的地块,如果在曾种过姜的地里栽种,新栽种姜很容易染上病菌、死棵等病害,如姜瘟。

二是选好姜种,姜长得好不好、产量品质好不好,姜种是关键,所以在选种时,应找有经验的人当当“参谋”,避免购买到劣质姜种。

三是肥料要科学施用、用足,“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大姜生产上用肥不能省,他几年来全用湖北三宁生产的复合肥等肥料,是大品牌、知名厂家的产品,不要贪图便宜而购买劣质肥料,影响了大姜的产量品质,后悔莫及。

四是日常浇水、打药等管理环节要多用心、勤观察,发现问题及早解决,一句老话“不能勤也不要懒”,合理恰当最重要。

今年梁永才种植的大姜产量到底如何?

为了准确测产,10月16日当天,《北方蔬菜报》联合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梁永才的大姜田里,进行了实地测产。经过采样计算、科学测产,最终得出结论——

亩产大姜18000斤左右,比去年新增2000斤!

□北方蔬菜报记者侯庆强报道

2024-10-25 北方蔬菜报记者侯庆强报道 2 2 北方蔬菜报 content_120683.html 1 金秋新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