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远隔4000公里 一个在山东一个在西藏寿光和白朗却因为一棵蔬菜牵起了手,“寿光模式成为白朗乃至西藏蔬菜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新质生产力。正是有了﹃寿光模式﹄的加持、一批批援藏人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藏族同胞才坚定了对蔬菜产业的发展决心。如今,白朗县率先建成西藏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质量最好的高原有机蔬菜基地。﹃逐绿中国﹄采访团走近了白朗,用最新视角去探访这个西藏“小寿光”。“西藏小寿光”白朗县,种植蔬菜像寿光一样出名的地方。
当“逐绿中国”采访团进入西藏采访时,就听到在西藏工作的寿光老乡反复提到一个地方——白朗县,说那里种菜在西藏很有名气,建议去看看这个被人们称为“西藏小寿光”的地方。
7月31日,采访团从拉萨城关区驱车近300公里来到日喀则市白朗县,见到了早就闻名而未见过面的山东省潍坊市寿光老乡、现任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蔬菜技术总指导孟德利。
采访团对白朗县的探访,从孟德利开始——
“寿光模式”进藏,不仅改变了一个县的农业发展,而且打造成今天西藏最大的“菜篮子”
孟德利很忙,有点脚不沾地,这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7月31日下午3点,孟德利带着记者参加了白朗县嘎东镇蔬菜联村党委工作推进会,镇党委书记扎西平措、镇长王潮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说明这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要把各村合作社管理的现有蔬菜大棚统一分包到村民手中种植,来提高村民的收入。我作为县蔬菜技术总指导,负责教给种植户技术和解决蔬菜管理中的问题。”孟德利对记者说,现在白朗县所有蔬菜技术都由他总指导把关,而且要做好技术人员的培训等工作,所以比较忙。
会议一结束,孟德利马不停蹄先后赶到嘎东镇阿亚村、巴扎乡彭仓村,沿着熟悉的田间小路直接走进大棚里,手把手为种植户看蔬菜上出现的问题,马上给出了解决办法的同时,并把电话号码留给了村民,大嗓门地反复叮嘱“有问题打电话给我”。
“这都是平常事,一多半的时间我都在乡村的大棚里转。”孟德利说的很轻松。
日喀则市白朗县位于珠峰脚下、年楚河畔,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总人口51600人,目前已经是西藏最重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是藏族同胞不可或缺的“菜篮子”。
这里海拔高、位置偏、温度低、氧气低,为何选在这儿干?记者向孟德利抛出一个很直接的问题。
“以前没到白朗时,心里也打鼓,但2016年来到这里,我发现这里不是想的生态环境那么差,反而有着发展温室大棚的优势。”孟德利打开了话匣子,白朗虽地处高原,却有三大优势:一是拥有纯净的自然环境,没有任何污染;二是年楚河流域是西藏最适合农耕的区域,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耕作技术比较成熟;三是年日照时间长达3200小时以上,日平均温差在10度以上。
“白朗的这些优势就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可替代的。”孟德利这样认为。
在白朗,孟德利可是名人,蔬菜界的“大腕”。与当地人提起孟德利对白朗蔬菜产业发展的贡献,都竖大拇指:没有他带来的“寿光模式”,白朗今天的蔬菜产业发展可能就没有这么快。
“我也没想到,作为寿光人在西藏一呆就是8年。”孟德利有点感慨。
“从2016年来到白朗后的前6年,我只专心干了一件事:为白朗建设运营占地面积2000亩的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孟德利说,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是白朗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大项目,是集技术创新研究、成果展示展销、综合服务管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田园综合体,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示范中心、生态农业科普教育中心、农旅融合发展示范中心和珠峰现代农业大数据平台,被批准为西藏自治区目前唯一的田园综合体类4A级旅游景区。
记者在白朗县政府官网上看到,白朗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目标:全力推进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提质增效,引导蔬菜单品连片规模种植,有效提高温室大棚产能,力争蔬菜产量达1.4亿斤、产值达3.2亿元以上。
“通过近些年来的推广发展,蔬菜生产已经成为白朗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从2023年起,我被白朗县聘为县蔬菜技术总指导,对全县的蔬菜技术培训和大棚种植管理总负责指导。”孟德利告诉记者,“通过你们进村入棚的采访,也看到了各乡镇发展蔬菜大棚的热情很高涨,不少乡镇还设了‘科技专干’,专门来负责帮助村民种植蔬菜大棚,多的村新建或改建大棚200个以上。”
对藏族同胞来说也有担忧,蔬菜不光要种好,种出来的菜往哪里卖,如何卖出好价格,这一个个环节是如何解决的?记者从种植管理到收获销售等方面提出了疑问。
“在这方面,‘寿光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为解决藏族同胞的后顾之忧,在我的建议下,全县推广实施了‘五统一’,即统一种苗、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从根本上给种植户吃了定心丸,也为大面积推广‘寿光模式’起到了助推作用。”孟德利说道。
“寿光模式”扎根西藏,造福了藏族同胞,同样也为寿光带来了效益。入藏8年来,孟德利不仅推广的是“寿光模式”,而且把寿光的蔬菜新品种、农资产品、技术队伍等带到了西藏,先后在西藏普及寿光自主研发蔬菜新品种100个以上,平均每年从寿光种苗企业购进种苗近300万株,累计在寿光市场进购各类农资产品500万元以上,同时带动到西藏创业的寿光技术人员150余人次。
一棵蔬菜,带动了一方农业经济发展;一个大棚,改变了藏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自1995年引进现代设施蔬菜种植技术以来,白朗县一张蓝图绘到底,建成西藏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质量最好的高原有机蔬菜基地。目前,白朗蔬菜产业建有大棚2213个,种植面积1.7万余亩,产值达3.1亿元,全县1.8万余人参与蔬菜种植,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7月31日下午5点50分,采访团在孟德利的带领下,来到了白朗县阿亚村。
一进村口,漂亮的村广场上盛满各种蔬菜模型的“大菜篮”,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广场旁边一座座钢架结构大棚,威风凛凛矗立着,随时等候着来自各地贵客的检阅。
站在村广场高处远眺,一幅美丽的画面映入眼帘:湛蓝天空、巍峨大山、蔬菜大棚、美丽村落。如果不是身在西藏,可能会让人误以为在哪处的都市乡村,记者禁不住打开手机广角拍摄下了几张大片。
走进一个西瓜大棚,绿意盎然,叶香扑鼻,棚室温度适宜,阳光充足,还只有大枣般大小的西瓜挂于藤蔓间。一看,就是一个新建不久的大棚,全部采用了钢架结构式建设,大棚里宽敞、高大,果菜在里面很舒服地生长,人们直着身体就可以在棚里轻松工作。
“平时要多观察,发现有的旺长了,就要及时跟上管理。”孟德利正在手把手指导白朗县嘎东镇科技专干达瓦罗布一些种植管理办法。今年27岁的达瓦罗布是返乡大学生,2021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回乡当上了政府科技专干,负责2个村60个大棚的管理。
“这几座示范大棚是重新改造建设的,每个棚占地1亩,以前这里的土地连青稞都不长。现在经过改造建起了大棚,棚里种了西红柿、辣椒等十几个品“输血”变“造血”,手把手传授寿光技术,为藏族同胞培养技术骨干,建起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你看,这蔓上不能留果过多,多了都长不好,也会影响品质与口感,到时也卖不上高价格。”孟德利在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的一座小番茄棚里,教给年轻女科技专干拉确蔬菜技术。28岁的拉确从辽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回乡后通过考试当上了科技专干,主要负责彭仓村174座大棚的管理和技术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日喀则市采访,记者发现藏族同胞采用“寿光模式”建棚、学习“寿光技术”种植管理蔬菜,已经得到广泛接受和推广,特别是已经率先学到寿光技术的乡镇科技专干很“吃香”。
“这些年来,我们团队不断把寿光技术教给藏族同胞,选取文化程度高、藏族年轻人、懂汉藏语言的优秀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建设一批过硬的蔬菜技术队伍,让他们留在当地,把寿光技术传承下去。到现在,已经为各乡镇培养骨干技术人员60多名。”孟德利如是说,“目前,‘寿光模式’通过示范园区基地带动,在日喀则市已经覆盖6个县。”
“在高原上传授寿光技术,先建好一个标准大棚也是关键吧?”记者问。
“在西藏建设标准大棚,那是很不容易。就拿白朗县来说,一年四季的风很大,这对大棚膜质量和压膜技术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孟德利回想着。经过多次创新与试验,孟德利发明了三个创新:一是针对这里的特殊气候,创新定制了防止紫外线的大棚薄膜;二是冬天气温低,早晚温差大,他创新在大棚上使用双层膜,可以更有效地调节和保障棚内温度;三是创新使用卡槽,每隔1米多就用卡槽固定大棚膜。这些实用性强的创新办法很快得到了应用推广,给白朗县建设大棚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西藏种大棚,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是次要的,最难的是教藏族同胞蔬菜种植技术。”孟德利有不同感受,因为海拔高、所处位置偏,所以藏族同胞的蔬菜种植方式,与远在4000公里之外的寿光有着很大不同。
为此,孟德利特地将寿光多名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技术员请到白朗,研究出了适合白朗环境特点的一些生产种植技术,从大棚的建设到种植技术等方面,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给当地群众。自从被聘为白朗县蔬菜技术总指导以来,孟德利在“寿光技术”的传授上下了苦功夫。
8月1日上午,采访团来到海拨4200米,距离白朗县150余公里的日喀则市谢通门县达那普乡布如村温室大棚及特色产业项目基地,7座大棚矗立在大山脚下,周围是一块块不大的青稞田,快要成熟的青稞随风摇曳。
走进一座大棚,棚顶为钢架式结构支撑,中间没有一根立柱,棚内显得很宽敞,这是一座西瓜棚,长势正旺,吊蔓上的西瓜只有小枣般大小。
“这7座大棚是2024年5月份新建或
改造完成的,完全采用标准钢架式结构建设,使用寿命长、抗风能力强,每个棚高5.5米、宽11米、长60多米。”陪同采访团的寿光技术员张玉祥告诉记者,在建好棚的同时,专门派驻一名寿光技术员负责指导种植管理,免费为乡里培养技术人员,并负责帮助果蔬的及时采摘销售。
今年25岁的布如村村民琼吉(女)正在棚里学着打杈子,她学得很认真,张玉祥教得仔细。“我文化水平低,以前在日喀则等城市打工,现在结婚有了小孩,就找到了这份离家近的工作。对我来说,这是一份很好的工作,不仅可以打工挣到钱,还能跟老师学到种菜管理技术。这对我以后自己种大棚,很重要。”与记者交谈间,琼吉顺手掐下了几个新长出的小杈子。
像达那普乡温室大棚及特色产业项目,仅是孟德利和团队在西藏建设运营的项目之一。
在达那普乡政府驻地,30多岁的乡党委副书记、政府乡长仓觉(女)接受了记者采访。据了解,该乡2100余人口,以种植青稞、小麦、油菜和牧养牦牛、黄牛、山羊等为主。“近年来,我们乡蔬菜产业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发展,尤其是温室大棚及特色产业项目的成功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乡里与白朗县产业基地、技术专家达成了合作,积极引进普及寿光技术,通过以会代训、以干代训的模式储备一批本土人才,通过基地吸收务工、产业分工等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仓觉对记者说。
为了更好、更快地让藏族同胞学好“寿光技术”,孟德利和他的团队每天都在路上,不是在村里的棚里指导,就是在乡镇的培训室内讲课。
“今年,我结合当地蔬菜生产种植及病虫害发生情况,费了很大精力主编了一本汉藏双语、彩图文并茂的实用技术书籍《高原果蔬栽培技术和防虫诊断》,很快就会发到干部群众手中了。”孟德利对自己的这个做法,感到很是满意。
从寿光走出来的技术员能干有想法,像孟德利这样的寿光技术员,常年在外的有8000多人。
作为“寿光模式”的发源地——寿光市,近年来推动蔬菜产业由“种菜卖菜”向输出技术、标准、机制、体系转变,8000多名技术人员在全国各地推动寿光设施蔬菜集成化解决方案应用落地,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模式输出的旗帜和标杆。
如今,藏族同胞餐桌上一改过去萝卜、土豆、白菜“老三样”, 每天可以吃到白朗县140余样不同品种的新鲜瓜果蔬菜。寿光市与白朗县远隔4000公里,“寿光模式”全链条整体输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蔬菜产业在雪域高原开出了更美丽的花、结出了更好吃的果实。 (未完待续)
种,有的棚里还种着西瓜、车厘子、草莓等水果。”达瓦罗布告诉记者,阿亚村有50户,359口人,2019年村里自筹资金建起第一批温室大棚20多座,2023年济南援藏工作组投资430多万元为村里新建大棚13座,并对部分老棚进行了拆旧改新,目前共有33座。
记者从阿亚村公告的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中看到,目前该村年产各类优质果蔬20余吨,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13000余元增至2024年22017元。
在西藏,许多像阿亚这样的村庄,都在渴望寻找新的增收致富路子,发展温室大棚,引领农民科技种植果蔬,无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光明之窗”。
8月1日下午,从白朗县城驱车111公里,采访团到达位于日喀则市康马县萨玛达村的康马县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基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海拔4400米,建有17座大棚、1座联栋温室。
棚膜,在高原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耀眼光亮。
“这个基地投资1130万元,主要有四大功能:一是以技术创新、新品种研发、示范引领等功能,带动当地农牧民参与果蔬种植;二是基地生产的果蔬多在周边村庄销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民吃不到优质新鲜蔬菜的问题;三是打造成一处采摘体验参观园,让藏族同胞近距离感受体验大棚蔬菜的生产、采摘等过程,从而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四是帮助村里解决部分务工就业人员。”孟德利说起当时在这里建设基地的初衷。
“今天村里有3个妇女在这里干活,每人一天能挣到200块钱,工作也不太累,比种青稞的收入高不少。”萨玛达村村民米玛吉巴与伙伴一起在基地里打工。据了解,基地运营以来,每年可以解决周边村民1000多人次的就近务工。
记者手记
采访团跟随孟德利采访三天来,发现村与村之间的路程很远,近的二三十公里,远的在150公里以上。“每年,我们的技术员分头到各乡村指导,每个人开车大约来回要跑80000多公里,差不多绕地球两圈了。”孟德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8月2日上午11点40分,当采访团打算离开白朗时,孟德利打来电话:一批寿光种苗经济南机场空运到日喀则市,已经用车送到了嘎东镇白雪村。
采访团驱车赶到白雪村,15000棵西红柿苗、5000棵辣椒苗已分发到村民手中,孟德利蹲在大棚里手把手给村民演示如何正确栽种,并一遍遍叮嘱着一些注意事项。
很快,白雪村27座大棚里忙活开了,新的希望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