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蔬菜报 2024年11月22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JSA15版:棚事

棚内环境变化大日常管理紧跟上

核心提示:温度低、湿度大、光照弱影响蔬菜生长

□北方蔬菜报记者马东亮报道

入冬以来,拉放保温被后棚内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如出现温度降低、湿度变大、光照变弱等,这些变化直接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因此,建议在管理上应适时根据棚内情况做好调整,为蔬菜营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受环境影响生长异常

近日,记者在大棚黄瓜、番茄、辣椒等蔬菜种植区采访时,发现棚内蔬菜长势不太健壮,畸形果多、植株长势弱、叶片黄化、病害增多等情况很普遍。

棚室环境变化后,蔬菜生长势变弱,若不能及时作出应对,或者植株自身负担不变,蔬菜很容易出现早衰情况,如生长缓慢、中下部叶片黄化、生长点弱小等。

温度猛然降低还会影响蔬菜花芽分化的质量,使其出现花朵少而小,花朵未授粉即黄化脱落,坐果少。蔬菜生长势弱,营养供给不足,果实发育得不到充足的营养,继而出现果小、畸形果多的情况。花芽分化不良、果实品质下降,都会降低蔬菜的整体产量。

天气变冷后,放风时间变短,棚内湿度增加,喜湿性病害呈高发趋势。当前,黄瓜上的常见病害有霜霉病、炭疽病、细菌性软腐病等,西红柿上的常见病害有细菌性斑疹病、绵疫病、菌核病等。还有蔬菜上常发生的根部病害等也发生普遍。再者,相较于外界的寒冷,棚内温度相对适宜,粉虱、蓟马等害虫仍为害较大。

做好调控建立良好环境

温度起伏大,棚室环境变化大,是引起蔬菜生长不良的最主要原因。这就需要通过菜农的日常农事管理来调控棚室环境,使之缓慢变化,尽可能地营造适宜蔬菜生长的环境。

温度起伏大,调整棚室温度。这几天气温骤降,甘肃等地已经降雪,很多蔬菜产区夜温降至零度以下,随后气温有所回升,之后又会下降,最终低温成为常态。此期间,温度起伏较大,因此,棚室内温度的调节成为关键。对于大多数棚室来说,当前夜间下放保温被能很好地保持棚温,但注意不可过高,结果期蔬菜夜温保持在15℃—17℃;相反,晴好天气的白天,棚温升高较快,需要菜农及时进行通风,延缓温度升高的速度,确保蔬菜有缓冲的时间,具体通风的时间可以结合作物需求进行。

想方设法,降低棚内湿度。菜农可以在操作行间铺设稻壳等,可以起到吸湿的目的,时间久了之后,降解后的稻壳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个别菜农在全棚铺设地膜,这个办法虽然能降低棚内湿度,但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除此之外,建议采取分次放风办法,达到降湿的目的。

养根护叶要始终如一

秋延迟、越冬一大茬蔬菜定植时,多在8—10月份,当时气温较高,地温也高,不利于根系的生长。进入结果期后,植株负担加重,有的植株会出现根系不良的表现。同时,低温季节也影响了根系的功能,更凸显了养根的重要性。

重视浇水时间。冬季地温低,浇水冲肥时,降水温又会降地温,这对根系是不利的。棚内的土壤温度白天较棚温低5℃左右,夜间较棚温高5℃左右,而井水温度在14℃左右,因此,要严格把握浇水时间,选择上午10时前浇水,此时地温与井水温度相当,浇水后对根系影响不大。若两者温差较大,很容易出现伤根的情况。

水肥要适量。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个别菜农在给蔬菜浇水时一次性浇水施肥很大,这不仅降低土壤通透性,加重其盐渍化水平,削弱根系活性,而且浪费肥料,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在用肥时选择高品质水溶肥,其吸收利用率高,提高蔬菜对营养的吸收能力。另外,可以根据根系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生根、促根的产品,一般来说,选择含有功能型产品的肥料施用,养根、提抗逆效果好。

及时给叶片补充营养。冬季温度低,连续阴雨天气多,土壤水分蒸发慢,浇水间隔延长;同时,地温低,根系活性不足,营养吸收量受限。这对于结果期的蔬菜来说,叶面补肥显得尤为重要,选择氨基酸类、海藻酸类、甲壳素类等叶面肥配合中微量元素叶面肥补充营养。

合理摘叶,减少侵染源。植株中下部的老叶、病叶、黄叶,该类叶片功能退化,不但失去了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的功能,反而成为致病菌侵染的首选场所。因此,建议在整枝打杈的过程中,及早将其摘除,并带出棚外集中处理。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叶部病害的防治。

物化结合预防病害

冬季温度低,连续阴雨天气多,建议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在不良天气来临前,及时喷药,并在混配允许的情况下,配合功能型叶面肥一起喷施,防病、增抗逆效果较好。不良天气过后,待蔬菜缓冲一两天后,再进行喷药,避免产生药害。或者在阴雨天气时,选用烟雾剂或喷粉剂,与常规喷雾交替进行,防病治病效果好。

2024-11-22 马东亮 核心提示:温度低、湿度大、光照弱影响蔬菜生长 2 2 北方蔬菜报 content_121635.html 1 棚内环境变化大日常管理紧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