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大棚前脸处蔬菜受此处低温高湿环境影响,不仅长得慢,而且病害多、产量低。如何管理大棚前脸处蔬菜成了菜农普遍关心的问题。记者根据蔬菜专家和有多年种菜“老把式”的经验,整理了部分管理棚前脸蔬菜生长的办法,以供种植户参考。
棚前脸内侧增设二膜
根据种植户实践经验,冬季在大棚前脸内侧设置二膜,对大棚前脸处蔬菜的增产增收,效果较好。
设置二膜就是在大棚的前脸处再设置一层薄膜,以阻隔棚外低温向棚内传递,操作方法也非常简单可行。在设置二层膜时,要使用宽度较大的薄膜,这样可以将棚内最前端的一个空全部覆盖,以此增加前脸处的保温面积,设置的二层膜要与棚膜之间有10-20厘米的间隔,不要紧贴在棚膜上设置,以防降低二膜的保温效果,二膜的下端在棚前脸的最底部用土覆盖,二膜的上端要放在钢丝上,并用夹子夹紧,便于棚膜上的露滴流下,以防二膜上积水,导致棚内的空气湿度增大。
棚前脸处湿土妥善处理
大棚前脸处常是棚膜流滴的汇聚地,因此该处的土壤湿度会大,对蔬菜生长非常不利。妥善处理好棚前湿土,是对大棚前脸处蔬菜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是棚前湿土用薄膜覆盖,为避免棚膜散发湿气,菜农最常用的做法是用薄膜将棚前湿土覆盖好,并把汇流于此的水滴引流于膜下,以此来保持大棚前脸处干燥的环境,使病害少发生或不发生,从而达到防病目的,同时还有利于防止棚前土壤过湿,棚前脸坍塌。
二是可以设置导水槽,建议在大棚最前脸处设置直径10厘米左右宽的PVC管(要将PVC管竖向分开)或者使用水带作为导水槽,让大棚前脸处的滴水滴到导水槽内,然后将水导出棚外,从而避免水滴到地上。
棚前脸处设置生物反应堆
棚前脸处设置夜间“围裙”
夜间设置“围裙”是增加大棚前脸处温度的一项有效措施。所谓设围裙,就是夜间在放棉被时,在大棚前脸处再盖上一层无纺布或草帘子,以增强大棚前脸处的保温性能。
在大棚前脸处使用一块旧草帘,晚上放棚时,将其覆盖在前脸处草帘下与棚膜之间,这样可以将草帘与棚膜处的空隙填充起来,同时增加前脸处草帘的厚度,也就增加了前脸处的保温性。白天将草帘拉起时,再将棚前旧草帘放开,铺在大棚前脸外侧的空地上,这样也会为棚前外侧创造一个干燥的环境,从而利于棚前温度的提高。
棚前脸处蔬菜开“小灶”
生物反应堆不仅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而且秸秆在发酵腐熟的过程中,还能产生大量的热量,起到增加棚内温度的作用。据了解,使用秸秆生物反应堆可提高棚室气温2℃-3℃,地温3℃-5℃。实践证明,生物反应堆使用效果不错,建议在大棚前脸处横向建一个秸秆生物反应堆。具体方法:
蔬菜定植前半个月,在大棚前脸最前端挖一条宽1米左右、深0.5米左右的沟,再将粉碎或切成30厘米左右小段的秸秆铺在沟内,厚度在30厘米左右,在上面喷一些生物腐熟剂,可达到很好的腐熟效果。同时再按照秸秆重量的十分之一使用氮肥,将氮肥均匀撒施在秸秆上面,满足秸秆分解时对氮肥的需要。盖土踏实后浇一遍透水,浇水后把凹陷处用土覆平,用木棍在畦内打孔,一般孔径3-4厘米,孔距40厘米左右。打完孔后需覆盖膜提温,墒情适宜时即可在上面定植蔬菜。这样到了深冬期,微生物发酵分解秸秆能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二氧化碳,不仅能提高大棚前脸外的温度,还会因为二氧化碳的增加,叶片光合作用增强,蔬菜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大棚前脸处的蔬菜不仅长势差,而且极易发生病害。在管理上,要注意为大棚前脸处的蔬菜开“小灶”。
首先,棚前脸处的蔬菜应尽量均衡留果,比棚内其他蔬菜少留果,管理重点以养好植株为主。棚前脸处的植株弱,若和棚内其它植株留果一样多,很容易将棵子累坏了,所以生产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给棚前脸处的蔬菜少分担“任务”。其次,在喷药防病时,棚前脸处蔬菜要喷得细一些。另外,棚前脸的蔬菜在整枝上也有区别,应尽量少留枝,增加其透光透气性,这样才能促其更好地生长。
棚室外设上一道“防寒沟”
设置“防寒沟”,对提高蔬菜大棚的保温效果较好,尤其是大棚前脸处的蔬菜,因防寒沟阻挡了热量向外辐射,棚前脸处温度明显提高,因此棚前脸处的蔬菜生长势明显增强,产量自然大幅提高。
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菜农反映在使用防寒沟后收到的效果不是很好。那么,防寒沟如何建造才合理?
在棚外离棚前脸20厘米处挖一条宽、高各半米,与大棚等长的沟,在沟中铺一层旧棚膜,棚膜的宽度以2.5米为宜,然后向沟中填入干燥作物秸秆,填满后用棚膜包严,在上面覆土踏实后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防寒沟覆土后一定要稍高于地面,以防阴雨天大棚上流下来的水渗入防寒沟内。另外,用于包裹作物秸秆的棚膜一定不要有破洞,以防土壤中的水分和湿气从破洞处进入防寒沟内。
□北方蔬菜报记者李永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