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蔬菜报 2024年12月13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JSA13版:植保

髓部坏死:西红柿茎秆长根腐烂的“元凶”

核心提示:日常管护减少人为伤口,拔除病棵妥善处置

近日,记者在山东省潍坊大棚蔬菜主产区采访时,发现部分棚室外堆放着一些拔出的西红柿病棵,经观察茎秆发现上面有不少不定根,基本判断为细菌性髓部坏死导致的死棵。经进一步与西红柿种植户交流,了解到不少菜农谈起细菌性髓部坏死病很头痛,认为一旦染病后很难治愈。那么该病害有没有防治办法?北方蔬菜报作了梳理分析,以供借鉴。

□北方蔬菜报记者姜文丽报道

典型症状

从植株上部长势来看基本看不出发病,但在棚室水渠内蹲下看,会发现西红柿中下部茎秆外面发黑,也有许多茎秆处已经生出不定根,从不定根处劈开后,茎秆内部有不少黄褐色脓状物,闻上去有很浓烈的臭味,这是典型的细菌性髓部坏死。

病害特性

西红柿细菌性髓部坏死病是由西红柿髓部坏死病单胞菌引起,通过灌溉水、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在湿度大、氮肥施用过多及植株存在伤口的情况下,传播性强、发病速度快。在实际生产中,当西红柿进入坐果期后,尤以植株生长中期和果实膨大期发病为重。此期植株负担重,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量大,抗逆性差,且存在连续整枝打杈的操作,茎秆上的伤口也多,造成了该病的发生、流行。该病发生初期,症状不明显或不显症,因此很难被发现,待症状明显后,会有很多叶片萎蔫、整个髓腔内已经变坏,防治难度较大。

原因分析

通过观察,凡是出现细菌性髓部坏死的植株,大部分是从打叶留下的伤口处开始的,而且在连续阴天情况下,有菜农没有停止农事操作,仍然每天进行打叶工作,导致了细菌性病害棚内暴发的结果。

细菌入侵蔬菜,伤口是最重要的入侵点,因为摘叶造成的伤口多,茎秆上留下的伤口都是细菌入侵的大门。防治细菌性病害,建议采取措施减少伤口、保护伤口。建议做足以下措施:一是尽量减少人为伤口,不能盲目摘叶去枝。二是有必要摘叶去枝时,工作要选在晴天进行,选温度较高、棚室干燥时进行,这种环境有利于伤口很快形成愈伤组织,阻挡病原菌入侵。三是在整枝打杈后,及时喷洒一遍防治细菌性药剂,保护伤口。

综合预防

西红柿一旦感染细菌性髓部坏死后很难被治愈,提醒大家早做预防。

一是注意培育健壮植株。棵子粗壮了,抗病能力就会增强,西红柿定植后,自苗期开始注意壮棵培育。除了做好棚室环境调控工作外,还要注意均衡施肥,尤其是做好日常的营养补充工作。根据基肥的施用情况及植株长势,随时灵活调整用肥方案,确保植株长势壮而不旺,也不要徒有其表。若氮肥施用较多,植株看似粗壮,实则茎秆含水量大;也有的植株茎秆内髓腔虚而不实,这是有机物积累不足的表现,这两种植株抗逆性都差,容易感染病害。施肥既是补充植株营养,又要起到养土促根、优化土壤微生态环境的作用。

二是控制好棚内湿度。这是低温季节棚室管理的重点,棚里最大的湿气来源于浇水及之后的不当管理。一次性浇水过大,棚内湿度大增,且浇水后,通风不足,在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植株表面易形成露水,制造了细菌繁殖、侵染的环境条件。降低棚内湿度,首先要合理浇水,确保水量大小适宜。浇水后的一两天内,尽可能加大通风,加速棚内湿气散失。其次是可在操作行内覆盖秸秆或稻壳,能吸收棚内的湿气,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湿效果明显。

三是尽量减少伤口出现。首先是选择晴好天气,待棚内通风,湿度降低后,再进行整枝打杈,利于伤口快速愈合。打杈后要紧跟喷施一次喹啉铜,起到保护伤口的作用。其次打杈伤口要小。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不少植株上有较大伤口,这都是整枝打杈不利索,连带了茎秆上的表皮造成的。对此,建议选用专用剪刀、刀片等,将工具进行杀菌后,再用于整枝打杈,注意切割时速度要尽量快、伤口要小。

四是药剂防治要合理。坐果后的植株负担重、抗逆性下降,利于病菌的侵染。植株进入坐果期前,是预防病害的关键期,西红柿定植缓苗后、盛果期也是防病关键期。预防细菌性髓部坏死病,可选用喹啉铜、噻唑锌、噻霉酮、中生菌素、春雷霉素等药剂,喷淋地上部植株,并注意茎秆部位也要受药。同时,选用复合微生菌剂进行随水冲施,让有益菌在土壤中迅速占位、繁殖并发挥作用,起到形成根部保护壁垒、抑制有害菌的作用。

五是发病后及早治疗。发现已经发病的植株,选用恰当的药剂及用药方式进行治疗。由于该病发生在茎秆内部,如果选择的药物不合理,药液难以达到发病部位,防治效果就会很差。一般来说,铜制剂对细菌有特效,但内吸性差,发病后难以直接到达发病部分,因此应选择内吸性强的中生菌素、春雷霉素等抗生素类以及氯溴异氰尿酸、叶枯唑、噻唑锌、硫酸铜钙等药剂,通过喷施和灌根进行防治。用药方式上也要注意,实践中,有菜农采取茎秆注射法来防治细菌性髓坏死,可选用中生菌素或春雷霉素等进行茎秆注射,防治效果较好。另外,可将铜制剂的触杀效果和抗生素的内吸效果好有机结合在一起,对细菌性病害效果较好。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发现细菌性髓部坏死病株,对于发病较重的,应及时拔除并带出棚外,且不可随意放置在棚内,避免其继续传播为害。对于发生较轻的,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切不可因为难治而任其发展。对于发生过细菌性髓部坏死的棚室,在定植下茬之前一定要进行土壤消毒,减少病原菌,以防病原菌再次侵染植株。定植后,可以用噻菌铜或铜制剂等喷洒一次植株茎基部。

“细菌性病害一旦发生,防治很困难。”说到棚内细菌性病害,不少菜农感到头痛。细菌性病害发病快且严重,比防治真菌病害困难,因为细菌不少种类容易入侵维管束,而药物尤其是铜制剂是很多难进入的,所以有时喷用农药很难迅速见效。而细菌却能沿着维管束、茎秆、枝蔓、叶脉中向其它部位移动传播为害。再是细菌性病害在维管束中容易把维管束堵塞起来,使蔬菜上部迅速干枯,对染病植株用药很难达到效果。另外,有些细菌性病害一旦发生难以根除,如青枯病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导致年年发病。所以,对于细菌性病害,早做预防最关键。

2024-12-13 □北方蔬菜报记者姜文丽报道 核心提示:日常管护减少人为伤口,拔除病棵妥善处置 2 2 北方蔬菜报 content_122315.html 1 髓部坏死:西红柿茎秆长根腐烂的“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