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蔬菜报 2025年03月14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JSA03版:热线

青枯枯萎都死棵正确区分对症防

□记者果志华编写

山东省青岛一菜农电话咨询:番茄坐果后容易出现死棵现象,有时是青枯病引起,有时是枯萎病引起,请问这两种病害如何区分?

答:番茄青枯病和枯萎病都是侵染维管束的病害,但一种是细菌性病害,一种是真菌性病害。在实际生产中,很多菜农对这两种病害的症状分不太清,导致防治时不能对症用药,死棵几率大大增加,降低了种植效益。

症状区分

番茄感染青枯病后,植株在枯萎的时候叶片仍保持绿色,它是一种细菌性性病害,将发病的植株茎秆剖开后,可发现茎部维管束变褐,挤压或将维管束保湿后会有乳白色黏液溢出。

具体症状为:发病初期顶端叶片或仅个别枝上的一片或几片叶子中午出现萎蔫,傍晚、早上恢复正常,反复多次之后,萎蔫加剧,并扩展到整株叶片同时萎蔫,最后枯死,但植株仍为青色,发病到死亡的时间短,一般2天-3天就会出现植株死亡的现象。此外,青枯病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症状就是发病时病茎表皮粗糙,茎中、下部易增生不定根,而枯萎病往往没有。

枯萎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仅植株下部叶片变黄,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叶自下而上变黄、变褐,有时病株一侧叶片萎垂,而另一侧叶片正常。

枯萎病从发病到植株死亡时间一般比较长,能维持在20天-30天,并且发病的植株茎秆上没有气生根。

侵染循环

青枯病病原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随雨水、灌溉水及土壤传播,从寄主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导管里繁殖蔓延。病菌生长适温30℃-37℃,最高41℃,最低10℃。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14个月至6年,高温高湿是此病发生的重要诱因,土温高更利于发病。通常5厘米土壤温度达20℃时,病菌开始活动,零星病株出现;当土壤温度达25℃时,发病速度加快,若防治不及时,很容易造成全棚植株染病。

番茄枯萎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主要借雨水、灌溉水和昆虫等传播,从根部伤口、自然裂口或根冠侵入,也可从茎基部的裂口侵入。侵入后开始蔓延,通过木质部进入维管束,并向上传导,伤害维管束周围组织,阻塞导管,干扰新陈代谢,导致植株萎蔫枯死。

防治方法

在了解了两种病害的区别后,菜农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病株处理:发病死亡的植株要及时用铁锹带土挖出,并移至棚外销毁。病株的定植穴及周边土壤要进行消毒处理,如撒施生石灰,也可将乙磷铝与干土混合后撒施,同时结合药剂(精甲霜灵·锰锌、恶霉灵等)喷洒地表,减少土壤表层有害病原菌数量,最大限度减少病原菌传播。

减少浇水,及时药剂灌根:发现病株后要适当减少浇水,并及时进行药剂灌根或喷淋茎基部。一般青枯病采取春雷·王铜、噻菌铜、硫酸铜·钙、中生菌素等药剂,严重时选用复配配方,如硫酸铜·钙+叶枯唑、乙蒜素+噻霉酮+氨基寡糖素、中生·多菌灵+氧化亚铜+丁子·香芹酚。枯萎病可以选择甲霜恶霉灵、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福美双等药剂,灌根处理或者喷淋茎基部。发病严重时可用双霉·乙酸铜+恶霉灵+生根剂、咯菌腈+硫酸铜·钙+生根剂、琥胶肥酸铜+乙磷铝+生根剂进行灌根,一般5天-7天灌一次,连续灌3次。药剂灌根后,配合生物农药或微生物菌剂进行冲施或灌根,提高土壤有益菌数量,稳定防治效果,对根系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换茬后注重土壤养护:为防止下茬番茄再次出现死棵现象,该茬番茄拔园后,建议歇茬期进行药剂闷棚,以杀灭土壤中的有害菌。同时底肥中增施微生物肥料,平时管理中注重微生物菌剂及生物农药地使用,让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始终占优势,从而降低病原菌侵染,减少死棵的发生。

2025-03-14 果志华 2 2 北方蔬菜报 content_125164.html 1 青枯枯萎都死棵正确区分对症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