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果志华报道
微量元素锌虽然在植物体内含量较低(通常仅占干重的0.005%-0.02%),但对蔬菜的生理代谢、生长发育及抗逆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蔬菜生产中,不少菜农忽视了补充锌元素,导致植株出现叶片发黄、长势弱等现象,降低了蔬菜产量。因此,建议生产中重视锌元素、合理补充锌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锌元素的作用
酶系统活性的关键激活剂。锌是植物体内300余种酶的组成成分或激活因子,直接影响多个代谢途径。例如,碳酸酐酶(CA),催化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碳酸氢根离子,促进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O的固定。研究表明,缺锌可使黄瓜叶片碳酸酐酶活性降低40%-6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为抗氧化系统的核心成员,锌通过SOD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损伤。试验显示,番茄缺锌时,叶片SOD活性下降导致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显著升高。RNA聚合酶与脱氢酶,参与蛋白质合成与能量代谢,缺锌直接导致蔬菜生长停滞。
生长素合成的调控枢纽。锌通过调节色氨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如色氨酸合成酶),促进吲哚乙酸(IAA)的生物合成。试验数据显示,缺锌条件下,菠菜根尖IAA含量减少50%以上,导致根系发育不良、侧根减少。
光合系统的稳定剂。锌通过两种机制维持叶绿体功能:一是参与叶绿素前体的合成,缺锌导致叶片失绿;二是稳定类囊体膜结构,保护光系统II反应中心。在甘蓝缺锌试验中,叶片保护光系统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30%。
抗逆能力的增强因子。锌通过调控脯氨酸积累、增强细胞壁稳定性等方式提高蔬菜抗逆性。例如在盐胁迫下,施用锌肥的辣椒植株丙二醛含量降低25%、存活率提高40%。
蔬菜缺锌症状
不同的蔬菜缺锌时有共性的症状,也有单一的区别症状。共性症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生长点异常。顶端分生组织受损,表现为“小叶簇生症”,新生叶片显著变小(可缩小至正常叶的1/3),节间缩短形成“莲座状”外观。
叶脉间失绿。老叶率先出现不规则黄化斑块,严重时全叶黄化,但叶脉保持绿色(区别于缺铁的幼叶黄化)。
根系发育障碍。植株根系的主根变短,侧根稀少,根毛密度降低50%-70%。
蔬菜缺锌时,除了表现植株矮小、上部心叶脉间失绿黄化、新生枝梢节间缩短、小枝丛生而成簇状、根系短少等共性症状外,每种蔬菜还会表现出不同的区别症状。例如,番茄缺锌时,植株生长瘦弱,先从叶面上出现黄斑、叶片扭曲,之后黄斑逐渐扩展,整株发黄、节间缩短、枝叶下垂,最后枯焦而亡,果实也较小。黄瓜缺锌时,从老叶边缘开始发黄变焦,之后逐渐向内不规则扩展,叶片上出现小黄斑点、果实短粗、果皮形成粗绿细白相间的条纹、产量低、品质差。十字花科蔬菜缺锌,叶缘卷曲呈勺状,结球甘蓝出现“空心病”,花椰菜花球松散。
锌肥应合理补充
锌虽然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但是当过量施用锌肥,土壤中锌含量超过200mg/kg时,则会导致植株锌中毒,并间接影响植株对铁的吸收。由于磷-锌的拮抗作用非常明显,在锌含量正常的土壤中,若过量施用磷肥,一是会产生磷酸盐沉淀,二是磷对锌有直接的抑制作用,无论是土壤中还是植株体内,这往往是诱发植株缺锌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补锌的同时,最好不要与磷肥同时施用,否则会降低各自的肥效。
在碱性土壤中,因pH值较高,降低了锌有效性。因此,碱性土壤是比较容易出现缺锌的土壤。这类土壤补锌时,一般底肥中每亩施用1千克-2千克硫酸锌,并且与有机肥或生理酸性肥料混匀后施用效果好。锌在土壤中移动性差,底施时最好配合深翻机深翻入土,以提高肥效。
此外,锌肥做底肥时一般有效期比较长,一次施用,持效期可达1年-2年。除了比较严重的缺锌土壤外,不论是一大茬蔬菜,还是一年多茬栽培,不必每年都施用锌肥,建议每1年-2年施用一次锌肥即可,同时不要与碱性肥料混用。
在蔬菜生长期间,叶面喷施锌肥是常用的补锌方法,既可喷洒单质锌肥,也可喷洒含有锌元素的全微肥,在蔬菜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均可使用。有条件的可选用螯合态锌肥,如EDTA-Zn,肥料溶液可在叶表面有良好的附着性,叶片吸收效果更快、更好,从而大大提高肥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