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蔬菜报 2025年04月25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JSA13版:农资

乙蒜素:为作物提供“双重”守护

核心提示:主要防治作物上的真菌、细菌性病害

□北方蔬菜报综合报道

乙蒜素(Ethyl allicin)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是一种人为合成的广谱性杀菌剂,属于有机硫类,主要应用于防治作物上的真菌、细菌性病害,实际生产中发现其对病害防治具有治疗和保护的双重作用。

乙蒜素的发展

乙蒜素是我国六十年代自主开发的一种植物源农药,又名抗菌剂402、净刹、亿为克、一支灵等,当时主要用于种子处理。由于其pH值偏低,对植物种子、枝叶及人体皮肤刺激强,易出现烧种、烧苗和烧伤皮肤等多种问题,一度面临绝迹。

随着技术革新,九十年代乙蒜素已能较安全的用于叶面喷施,无论是单独用还是与其他药剂复配用,不论是在室内生物测定还是田间药效试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至今在杀菌剂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乙蒜素的药剂类型有20%乳油、30%乳油、41%乳油、80%乳油,15%可湿性粉剂,90%原药。

乙蒜素的作用机理

乙蒜素的防治对象

乙蒜素对多种农作物上的真菌、细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特别对防治有土壤带菌和种子传播的土传病害效果较好。日常可用于防治棉花立枯病、枯萎病、黄萎病;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恶苗病、烂秧病、纹枯病;玉米大小斑病;小麦赤霉病、条纹病、腥黑穗病;西瓜蔓枯病、苗期病害;黄瓜绵疫病、枯萎病、灰霉病、黑星病、霜霉病;白菜软腐病;大姜姜瘟病;番茄灰霉病、青枯病;辣椒疫病及草莓、苹果、葡萄、梨树、茶叶、花生、大豆以及中草药等作物上的多种真菌、细菌性病害。此外,乙蒜素对于果树上的青苔、烟煤病等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乙蒜素的作用特点

适用范围广。乙蒜素可用于防治粮棉、蔬菜、果树、花卉等作物上的真菌、细菌性病害。

杀菌机理独特且迅速。乙蒜素杀菌机理独特,与其它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具有超强渗透力,快速抑制病菌的繁殖并杀死病菌,起到治疗(杀灭已入侵病原体)和保护(阻止新感染)效果。

不易产生抗药性。乙蒜素作为植物源仿生杀菌剂,与作物亲和力强、易吸收,不易产生抗药性。

无残留危害。乙蒜素使用后对环境友好,易降解、残留低,对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在作物上残留期很短,在草莓上的残留半衰期仅为1.9天,黄瓜中1.4天-3.5天,水稻中1.4天-2.1天。

调节植物生长。低浓度的乙蒜素可激活植物细胞,提升免疫力及部分机能,对植物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如促进萌芽、提高发芽率、增加产量等,但过量使用会对植株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由于乙蒜素具有大蒜臭味,挥发性较强,与异硫氰酸烯丙酯(又名辣根素)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质,二者都是从植物中提取、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和较强挥发性的物质,且异硫氰酸烯丙酯在杀线虫、杀菌及除草等活性上与威百亩钠盐相当,如果乙蒜素与烟梗废弃物活性炭混合使用,可用于防治植物土传性病害,因此未来乙蒜素很有可能作为熏蒸剂使用。

乙蒜素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有明显缺点,如药效时间短,浓度掌握不好容易出现烧苗等。

乙蒜素的使用方法

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病害,选择不同的使用方式。

——喷施。叶面喷施是最常用的用药方式,喷施乙蒜素一般是在病发初期,主要用于防治叶片和果实病害,如细菌性角斑病、青枯病、枯萎病、黑斑病、腐烂病等。不同产品剂型,用药浓度不同。如果选用30%的乙蒜素,需要稀释400倍-500倍;选用41%的乙蒜素,需要稀释500倍-600倍;选用80%的乙蒜素,稀释浓度1200倍。在病害发生初期,可采用以上不同剂型和浓度进行喷施,一般连续喷施2次-3次,间隔7天-10天,基本可以将病害控制住。

——浸种。常见的小麦和水稻种子,在播种前使用乙蒜素溶液浸种,可以解决烂苗的问题。但一定要控制好浸种的浓度,一般最常用的浸种剂型为30%的乙蒜素乳油,浓度稀释到2000倍-3000倍;41%的乙蒜素乳油,浓度稀释到3000倍-4000倍。防治水稻烂秧病、水稻恶苗病、稻瘟病、棉花苗期病害,通常用80%的乙蒜素乳油,稀释7000倍-8000倍液;防治大麦条纹病和甘薯黑斑病,用80%的乙蒜素乳油,稀释4000倍液浸种

薯。浸种时,种子浸泡时间通常不低于4小时,然后晾干即可。

——灌根。乙蒜素溶液灌根主要是用于防治根部病害,如黄萎病、青枯病、枯萎病、疫病等,用药时间最好是在病害发生初期进行。对于灌根的药剂浓度,30%的乙蒜素乳油,稀释400倍-500倍;41%的乙蒜素乳油,稀释500倍-600倍。发病后,建议灌根1次-2次,间隔7天-10天。

——涂抹。乙蒜素溶液涂抹的用药方式主要用于防治果树病害,一般涂抹在果树枝干的发病处。需要注意的是,药剂涂抹之前需要先把发病部位用小刀剔除,再进行药剂涂抹,这样防治效果会更好。如防治灰霉病、霜霉病等病害,涂抹用药的浓度一般为:30%的乙蒜素乳油,稀释40倍;41%的乙蒜素乳油稀释50倍。防治葡萄及核果类果树根癌病,在刮除病瘤后,伤口用80%的乙蒜素乳油,稀释200倍;防治桃树流胶病,选在桃树休眠期,在病部划开后,用80%的乙蒜素乳油,稀释100倍液。与喷施或灌根等用药方式相比,药剂涂抹在用药频次上时间会长一些,通常两次用药间隔在30天左右。

乙蒜素的复配使用

乙蒜素与其它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复配使用可增效40%-

70%。

防治土传性病害时,将3%甲霜恶霉灵水剂与80%乙蒜素混匀后灌根,成本低,效果好。

防治霜霉病、疫病时,将50%烯酰吗啉水分散颗粒与80%乙蒜素混配,发病初期能够快速控制霜霉病,最明显效果是使病部的霉层快速变干。

防治枯萎病时,将霜霉威盐酸盐与80%乙蒜素混配后进行

乙蒜素的作用机理主要基于其化学结构中的活性硫基团,具体如下:

破坏病原体酶系统。乙蒜素含有二硫键,能与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细胞内的含巯基的酶(如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等)发生反应,形成稳定的硫代化合物,导致酶活性丧失,干扰病原体的呼吸作用、能量代谢(如三羧酸循环)及蛋白质合成,最终使细胞生理功能紊乱而死亡。

破坏细胞膜结构。乙蒜素可渗透进入病原体细胞膜,与膜蛋白或脂质中的巯基结合,改变膜通透性,导致细胞内电解质及内容物外泄,引发细胞质壁分离、膜破裂,从而杀灭病原体。

抑制病原体核酸合成。部分研究表明,乙蒜素可能干扰病原体DNA/RNA的复制与转录,阻碍遗传物质合成,抑制病原体繁殖。

诱导植物抗病性。乙蒜素可激活植物的防御系统,促进抗病相关酶(如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刺激植保素(如酚类、黄酮类)的合成,增强植物对病原体的系统性抗性(SAR)。

灌根,病害防治效果比单用乙蒜素效果好。

防治叶斑类病害时,将三唑类药剂与80%乙蒜素混配,混用后防治效果能提升40%以上。

防治果树腐烂病时,将病斑腐烂部位刮干净,用乙蒜素和苯醚甲环唑混合涂刷,不仅杀菌迅速,而且持效期长。

防治果树青苔时,将80%乙蒜素1000倍与甲基托布津1000倍混配后喷雾,防治病害见效快,对果实安全。

乙蒜素的使用注意事项

1.乙蒜素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也不能与草木灰混用,否则降低药效。

2.乙蒜素不能放在与铁容器内存储,建议存储于塑料容器中。不要随意加大用量。

3.乙蒜素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不可直接接触皮肤。用药完毕,应及时用肥皂清洗外露皮肤。

4.乙蒜素的酸性比较大,生产中将其他药剂和乙蒜素复配时,要先把乙蒜素倒入水中稀释中和一下,搅拌均匀后,再复配

其它药剂。

5.浸过乙蒜素药液的种子不得与草木灰一起播种,以免影响药效。

6.乙蒜素气味较大,容易产生叶面刺激,导致叶面老化,所以要注意使用浓度和喷药时间,一般建议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用药。

7.乙蒜素灌根防治土传病害时,应配合使用含腐植酸、海藻酸或甲壳素类功能型肥料,以起到改善土壤环境、促发新根、提高抗逆性的作用。

2025-04-25 核心提示:主要防治作物上的真菌、细菌性病害 2 2 北方蔬菜报 content_126840.html 1 乙蒜素:为作物提供“双重”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