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姜文丽报道
发病症状要及时掌握
近段时间,番茄进入生长后期,有人认为最后两穗果马上进入膨果转色期,在管理上慢慢放松了,不仅肥水供应量减少,而且棚内温湿度调控也随意,导致植株整体长势衰弱,灰叶斑病开始发生,降低了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番茄灰叶斑病,是近年来发生非常严重的一种病害,随着番茄设施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频繁引进国外品种及主栽品种的更换,使该病害在一些番茄主产区发生流行,有的棚室因防治不及时而拔园。
温暖潮湿、阴雨天气、棚内湿度大是发生病害的重要条件,若棚室环境差、植株生长衰弱则发病更重。尤其是近年来,一些番茄抗病毒品种在生长过程中,对灰叶斑病的抗性差,尤其在结果中后期,一旦管理不当,容易大面积发生灰叶斑病。
番茄灰叶斑病易于细菌性病害混淆,在识别时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点:一是病斑凹陷灰白色。灰叶斑病发病初期呈水渍状斑点,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中央颜色呈灰白色或灰褐色,略凹陷,而细菌性斑点病,病斑呈黑褐色,病斑周围具有黄色晕圈。二是病斑穿孔。湿度较低时,病斑易穿孔,但细菌性斑点病一般不穿孔。番茄灰叶斑病一般伤害叶片。细菌性斑点病可伤害植株的叶片、茎杆、果实等。
防治药剂要勤用
不少人对待病害的态度是发生后才治疗,但有时病害却不给人们防治机会,一旦发生,发病迅速,极难控制,建议注意预防重于治疗。
预防灰叶斑病主要是用百菌清悬浮剂、嘧菌酯悬浮液等保护性杀菌剂,每隔7天-10天喷施一次。百菌清是广谱、保护性杀菌剂,喷到植物体上后,能在叶表面形成保护层,不易被水冲刷,药效期较长,但不具有内吸性,发病后的防治效果差。嘧菌酯预防效果突出,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使用这些保护性药剂,在植株表面形成保护膜,可大大降低病害的侵染机会,降低发病率。
发病后及时用药
灰叶斑病发生以后要立即用药,可选择可杀得叁仟+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其中可杀得叁仟和百菌清为保护性杀菌剂,可在叶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病害进一步侵染。苯醚甲环唑为治疗性药剂,内吸性强。选择肟菌·戊唑醇+丙森锌,配合氨基酸、甲壳素类的叶面肥一起用。肟菌·戊唑醇内吸性强,防治效果突出;丙森锌为广谱性保护性杀菌剂。
日常管理要跟上
对于已经发病的棚室,建议做好以下措施:
——整枝抹杈,减少养分消耗。番茄枝叶繁茂,若不及时整枝抹杈,植株间郁闭、通风透光性差,利于灰叶斑病的发生。此外,处于生长后期的番茄,果实膨大及转色需要养分多,而不结果的侧枝及下部叶片也会与果实争夺营养,及时将这些侧枝和叶片疏除,可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让养分多流向果实,以促进果实膨大。整枝抹杈时,看到发病严重的病叶也要及时摘除,防止病害继续蔓延。需要注意的是,高温强光天气下,一次性摘叶不要过多过狠,不仅影响番茄转色,还极易发生日灼果,影响经济效益。
——及时补充养分,提高植株抗病性。番茄进入生长后期,植株生长开始“走下坡路”。为提高植株整体抗性,及时补充营养很重要。此时,养分的补充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化学养分,特别是大量元素氮磷钾,追肥时及时冲施大量元素水溶肥,可促进果实膨大和转色,同时中微量元素也不能忽视,如钙、硼、镁、锌、铁等,保证化学养分足量又全面。二是有机养分,如氨基酸、腐植酸、甲壳素等有机水溶肥肥料,富含有益菌的微生物菌剂等,通过上喷下冲的方式补充,养根又养叶,延缓早衰,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降低棚内湿度。灰叶斑病发生严重,多与环境条件有关,如棚室湿度大,当前外界温度不断提高,应注意加强通风,降低棚内湿度,抑制病害的发生。
——尽量避免套种,做好土壤处理。病害严重的棚室,在歇棚期做好土壤处理,避免下茬蔬菜继续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