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蔬菜报 2025年05月16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JSA13版:农资

解读科学施肥“四大规律”

构建资源高效、抗逆稳产生产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北方蔬菜报综合报道

肥料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农业投入品,但不少人对如何正确通过科学施肥使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了解不多,为此本文总结分析了科学施肥“四大规律”。

养分归还学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养分归还学说是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于19世纪中期提出,被誉为现代农业化学的奠基理论之一。它的核心观点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产量,若长期不归还被带走的养分,土壤肥力将逐渐枯竭。也就是说土壤养分要“收支平衡”,作物收获后,大量氮、磷、钾等元素被带走,若不及时补充,土壤将无法持续支撑农业生产。

植物生长依赖土壤中的矿质养分(如氮、磷、钾、钙、镁等)。每季作物收获后,这些养分随果实、秸秆等离开土壤系统,导致土壤中的养分总量减少。例如,种植一季水稻,每公顷约带走氮(N)150公斤-200公斤、磷(PO)60公斤-90公斤、钾(KO)150公斤-250公斤。

不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比例不同,需按需补充。例如,叶菜类(如菠菜)需氮较多;块根类(如马铃薯)需钾较多;豆科植物(如大豆)因固氮能力较强,需补充磷、钾而非大量氮肥。

如果长期忽视归还养分,会导致土壤贫瘠化、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甚至引发土地撂荒。

有机肥归还。通过秸秆还田、施用粪肥、生物有机肥或商品有机肥等方式补充养分,同时还能改善土壤结构。

生态归还。通过绿肥种植(如紫云英)、间作固氮植物(如田菁)等生物途径补充养分。

化肥归还。通过精准施肥方式,补充矿质营养,快速恢复土壤肥力。

自然归还。部分养分通过落叶、根系残留等自然循环归还土壤养分,但不足以弥补作物带走的量。

总的来说,养分归还学说即“取之于土,还之于土”,它不仅是施肥技术的指导原则,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现代农业中,需结合生态智慧与技术创新,实现“高效归还”而非“过度索取”,方能兼顾高产与地力永续。

最小养分律:让植物生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最小养分律是尤斯图斯在《化学在农业和植物生理学中的应用》中首次系统阐述。它的核心观点是,作物的生长受限于环境中含量最少的必需养分,即使其他养分充足,只要有一种关键养分不足,植物的生长潜力便无法完全发挥。这类似于“木桶效应”,最短的木板决定木桶的容量。

作物对养分的需求,除了大量元素氮、磷、钾、碳、氢、氧外,还要有其他中微量元素,如中量元素钙Ca、镁Mg、硫S;微量元素硼B、锌Zn、锰Mn、铜Cu、钼Mo、铁Fe、氯Cl。这些元素有的需求量大、有的需求量少,但都是不可缺少、不可被替代的。如果把不同的元素看作是木桶的木板,容量当作是产量,那么决定作物产量的就是最短木板的长度。而对于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土壤,这个最短木板不相同。比如水稻,可能是硅,花生可能是钙,其他开花结果的作物可能是硼,这些元素就限制了产量的增加。

作物生长需要各种养分,相对的作物产量决定于土壤中养分的多少,尤其是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例如,一块地中氮很缺,只能产500斤粮食,那么即使其他磷肥或钾肥补充很多也没用,最后的产量也只能是500斤。这时如果要增产,只能施氮肥,把氮肥用量提高到能产1000斤的水平,否则施用再多其他肥料,不但不能增产,还可能减产。

最小养分律揭示了资源分配中的关键矛盾,强调了“短板效应”在作物生长中的普遍性,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还需兼顾系统的整体平衡。

报酬递减律:施肥量应根据作物生长用到最佳为宜

报酬递减律也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或收益递减规律,最早由经济学家杜尔哥提出,后由大卫·李嘉图和托马斯·马尔萨斯完善,用于解释农业生产中的效率限制。它的核心观点是,在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面积、光照、品种)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持续增加某一可变要素(如肥料、灌溉)的投入量,初期可能带来总产量的快速增加,但超过某一临界点后,每新增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即边际产量)会逐渐减少,甚至可能转为负值。

在农业生产中,在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作物产量也随之增加,如果达到最佳施肥量后,再增施肥料,单位化肥增加的产量反而下降。也就是说施肥数量要适当,切忌过量施肥,否则不但增加成本,还会降低产量。

化肥施用与作物产量关系。例如小麦田面积固定,土壤初始肥力中等。当施氮肥从0公斤/亩增至50公斤/亩时,小麦亩产从300公斤增至600公斤,边际产量为6公斤/公斤氮肥。当施氮肥从50公斤/亩增至100公斤/亩时,亩产增至750公斤,边际产量降至3公斤/公斤氮肥。当施氮肥从100公斤/亩增至150公斤/亩时,亩产跌至700公斤(土壤盐渍化),边际产量为-1公斤/公斤氮肥。因此,盲目追求高施肥量不仅浪费资源,还会降低收益并破坏环境。

种植密度与作物产量关系。例如同一玉米品种,种植密度逐步增加。当种植密度为3000株/亩时,单株充分吸收光热水肥,亩产500公斤。当种植密度增至5000株/亩时,植株间竞争加剧,边际产量下降,亩产700公斤(新增2000株仅增产200公斤)。当种植密度增至7000株/亩时,过度密植导致植株倒伏、病虫害增多,亩产降至600公斤。因此,作物合理密植需平衡单株生长与群体效益,避免“越密越高产”的误区。

灌溉水量与作物生产关系。例如水稻田采用不同灌溉量。当灌溉量不足时,(低于100立方米/亩),植株生长受水分胁迫,限制了分蘖数量,亩产只有400公斤。当灌溉量适宜(200立方米/亩)时,水量满足生长需求,亩产提升至600公斤。当灌溉量过量(超过300立方米/亩)时,土壤含水量过高,根系缺氧、养分流失,亩产降至550公斤。因此,作物灌溉水投入量需结合作物需水规律,过量灌溉反成减产主因。

综合作用律: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核心路径

综合作用律又称因子综合作用律,是农业生产中描述多种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养分、土壤等)共同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基本规律。它的核心观点是,作物的最终产量和品质由所有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决定,而非单一因子的独立影响。这些因子之间既可能协同增效,也可能相互制约,形成复杂的动态平衡。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生长受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各因子的效应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非线性交互作用形成综合结果。任何单一因子的不足或过量都可能成为限制整体效益的短板,而优化多因子协同是提高产量的关键。简单地说就是作物丰产是种子、水、肥、温、光、田间管理等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将这些因子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综合作用律有三个特性:因子不可替代性、因子互作效应和短板效应。因子不可替代性指每个因子对作物生长有独特作用,无法被其他因子完全替代。因子互作效应是指因子间可能互补(如水分充足时施肥效果更佳)或拮抗(如高温加剧干旱胁迫)。短板效应是指系统整体表现受最弱因子限制(类似“木桶原理”)。

根据因子间的交互关系,综合作用律的表现形式有三种:

协同增效。多因子共同优化时,增产效果超过各因子单独作用的简单相加。如光照充足+合理灌溉+平衡施肥,使作物光合效率倍增,产量显著提高。以温室番茄生产的因子协同为例,温室种植番茄,需协调温度、光照、CO浓度、养分供应等多个因子。若仅提高CO浓度(800ppm),可增产15%;若仅延长光照时间(16小时/天),可增产10%。而同时提高CO浓度+延长光照+调控昼夜温差,产量可提升40%(远超两个单一因子的产量提升之和15%+10%)。即多因子协同可突破单一因子的增产极限,体现“1+1>2”的效应。

拮抗抵消。某一因子的负面效应削弱其他因子的积极作用,甚至导致减产。如过量施氮导致作物徒长、抗倒伏能力下降,即使光照和水分充足,遇到不良天气仍可能大面积倒伏减产。以玉米种植中的因子拮抗为例,华北平原夏玉米种植,高温与干旱常同期发生。若日平均气温达35℃时,玉米植株的光合速率下降30%;若土壤含水量低于50%,光合速率下降40%。当高温+干旱共同作用时,植株的光合速率下降75%(远超两个单一因子的负面效应之和30%+40%)。所以逆境因子叠加加剧作物胁迫,需通过协调其他因子打破恶性循环。

短板主导。某一因子的严重短缺或过量成为系统瓶颈,掩盖其他因子的优化效果。如干旱条件下,即便土壤肥力高、品种优良,作物仍因缺水而大幅减产。以菠菜管理中的短板效应为例,施足大量元素肥料,但土壤碱性过强(pH值高于8.2),限制中微量元素吸收,植株出现叶片发黄、叶缘焦枯的现象。如果仅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即使黄叶会在短时间内有所缓解,但依然会反复发生。而通过施用土壤调理剂调节土壤pH值至7.0左右,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黄叶现象则可得到有效改善。也就是说土壤pH值是中微量元素利用率的短板,改良土壤酸碱性后才能释放养分潜力。

综合作用律强调“全局优化”,而非“局部最优”。通过统筹气候、土壤、生物和管理因子,构建资源高效、抗逆稳产的生产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核心路径。无论是传统农田还是现代温室,理解并认识这一规律能帮助生产者规避资源浪费,释放增产潜力。

2025-05-16 构建资源高效、抗逆稳产生产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 2 北方蔬菜报 content_127389.html 1 解读科学施肥“四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