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供稿
最近,蓝莓肚脐眼里的霉菌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蓝莓营养丰富,被誉为“浆果之王”,因为它含有大量的花青素也被大家称为“护眼之星”。但是,蓝莓果蒂处的凹陷部位(俗称“肚脐眼”)因结构特殊,容易积聚水分和残留物,成为霉菌滋生的高风险区域。
蓝莓的“肚脐眼”其实是果蒂残留部分的凹陷区域,也就是花萼脱落后留下的伤口。这一小小的区域因为内部略显封闭,空气流通差,表面微生物不易被洗净,再加上果实本身含糖量高,非常适合细菌和霉菌滋生。
这一结构天然“隐蔽”,普通清洗方式很难深入凹陷,久而久之成为细菌和霉菌的温床。尤其是在湿度大、气温高的环境下,霉菌生长速度惊人。有实验在恒温高湿环境下培养蓝莓样本,结果显示果蒂区域的微生物指数远超其他表面区域,短短24小时就能肉眼可见菌丝。
肉眼判断蓝莓好坏
正常现象:蓝莓表面的白霜是天然果粉(含花青素),呈白色或淡灰色,无绒毛感,可安全食用。 霉变特征:果蒂处出现灰绿色、黑色絮状物或绒毛状菌丝,伴随异味,即表明已霉变。
正常现象:蓝莓表面的白霜是天然果粉(含花青素),呈白色或淡灰色,无绒毛感,可安全食用。
霉变特征:果蒂处出现灰绿色、黑色絮状物或绒毛状菌丝,伴随异味,即表明已霉变。
蓝莓的选购和储存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蓝莓表面那层白霜时,直觉就是“是不是长霉了”。实际上,这是一种名为果粉的天然蜡质结构,由果实在成熟过程中自行分泌,主要由糖醇和蜡质成分构成。果粉不但无害,反而是蓝莓保持新鲜、抵御细菌入侵的重要天然“外衣”。它能有效锁水,减缓水分蒸发,同时具有一定抗氧化和抗菌作用。购买时,注意挑选果实软硬适中,无腐烂、发霉、异味的蓝莓。
挑选要点。选择果粒饱满、表皮无褶皱、果蒂呈嫩绿色且干燥的蓝莓。若果蒂发黑、干瘪,则表明蓝莓已不新鲜。
存储技巧。购买后,如需储存,可将蓝莓放入保鲜盒或带孔的容器中,进行低温或冷藏保存。新鲜蓝莓保质期较短,建议一次不要购买太多。
清洗方法。科学清洗蓝莓的“三步法”,从根本减少霉菌摄入的风险。
第一步,用流动清水冲洗去除表面尘埃和浮菌。可轻搓蓝莓,注意不要压破果皮。
第二步,用淡盐水或小苏打水浸泡5-10分钟,适当搅动,以增强对肚脐眼等凹陷部位的清洁力度。实验表明,这种方式可使果表细菌数量下降约70%。
第三步,使用棉签或软毛刷针对果蒂凹陷处做局部清理。洗净后应立即食用,避免湿润环境滋生新菌。
食用蓝莓的注意事项
过量食用蓝莓可能引发反酸、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胃肠道问题。此外,部分人群可能对蓝莓过敏,如有相关过敏情况应避免食用。
由于蓝莓中含有一定量的糖、果酸等物质,高血糖、易腹泻人群应注意控制食用量。若正在服用特殊药物,建议咨询医生后再决定是否食用。
蓝莓具有诸多益处。但“吃蓝莓能护眼、防老年痴呆、能延年益寿”属于夸大宣传,消费者需仔细辨别,避免上当受骗。
蓝莓的“肚脐眼”只是一个典型例子,其实不少水果也存在“卫生盲区”。例如草莓的蒂部和种子凹槽、苹果的萼部、葡萄果穗底部,这些部位因形状特殊或容易藏水积灰,成为微生物藏匿地。
柿子顶部的小凹陷如果在运输过程中破损,也容易滋生霉菌;西瓜表皮的纹理间偶有积沙,这些微粒在切开过程中若未洗净,可能污染果肉表层。
水果虽甜美诱人,但在自然生长和储存过程中,微生物与污染物悄悄“入驻”的机会并不罕见。日常清洗时,仅靠冲一冲远远不够,特别是对于结构复杂的水果,要认真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