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果志华编写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一种植户电话咨询:玉米田遭受草地螟侵害,很多玉米叶片被草地螟幼虫咬食,受害严重的叶片仅剩叶脉,影响了植株的光合作用。
答:草地螟又称黄绿条螟,具有迁飞性、突发性。其幼虫喜食双子叶植物,近年来在北方地区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建议管理中加强监测预警,以防治低龄幼虫为主,诱杀成虫为辅。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分区治理、联防联控,有效控制草地螟侵害。
侵害症状
草地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食性杂,喜食玉米、豆类、甜菜、马铃薯等作物。草地螟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均可侵害,苗期食叶造成缺苗断垄,在玉米穗期可取食花丝、苞叶,还能蛀穗取食籽粒,导致玉米籽粒品质下降。受害玉米植株倒伏率较高,籽粒发育不良,呈现“空壳果”,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草地螟的特征
初孵幼虫取食叶肉,残留表皮,长大后可将叶片吃成缺刻或仅留叶脉,使叶片呈网状或全部吃光。成虫体长8mm-
12mm,翅灰褐色,前翅有暗褐色斑,翅外缘有淡黄色条纹,中室内有一个较大的长方形黄白斑。成虫飞翔力弱,喜食蜜,卵散产于叶背主脉两侧,常3粒-4粒在一起排列成卵块,以距地面2cm-8cm的茎叶最多。卵乳白色,有光泽。
草地螟每年发生1代-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作茧越冬,通常6下旬至7月上旬是侵害高发期。成虫白天在杂草或土壤中潜伏,晴天傍晚成群随气流进行远距离迁飞并侵害作物。
农业防治
对草地螟越冬区,农作物定植前采用耕、翻、犁、耙等措施破坏越冬代幼虫化蛹。对已发现草地螟卵的地块,要及时清除田间及田边杂草和夹荒地,尤其要注意清除田间藜科和蓼科杂草,并将除掉的杂草带出田外深埋或集中销毁。在低龄幼虫发生田块,应先喷药再除草,避免除草时幼虫集中转移到农作物上进行侵害。
物理阻隔
在草地螟严重发生区域,为防止幼虫从草原、荒地、林带向农田迁移,在重发区和邻近未发生区的地块之间,采取挖沟、立膜或打药带方式阻隔控制扩散侵害。沟的深度和宽度均在30厘米以上,沟内灌水或撒石灰;使用塑料膜隔
离时,高度应超过60厘米;隔离药带宽4米以上。
理化诱控
在草地螟越冬代成虫重发区和外来虫源降落地,提前安装黑光灯、高压汞灯、频振式杀虫灯等物理诱杀工具,及时诱杀草地螟成虫,减少虫源基数。杀虫灯应安置在视线开阔、周围无遮挡物、安装高度以灯底高出周围主要作物顶部20厘米为宜。例如,安置在种植豆类、向日葵、紫花苜蓿等蜜源植物丰富的田边。一般波长360nm-400nm的杀虫灯每2亩-3亩设置一台,傍晚开灯,清晨关灯,灯下放置集虫袋+洗衣粉水,防止逃逸,每天要及时清虫,减少产卵交配。也可选用食诱剂或性诱剂进行诱杀,如糖醋液,按照红糖:醋:白酒:水:敌百虫=3:3:1:10:0.1的比例配制,每亩放置5盆-8盆。性诱剂可选用草地螟性诱芯,每个诱芯覆盖1亩-2亩,配合使用三角形诱捕器或水盆式诱捕器,针对性诱杀雄蛾,破坏交配链,降低种群密度。
生物防治
据统计,草地螟的天敌昆虫有70余种,如赤眼蜂、茧蜂、寄生蝇等寄生性天敌,保护和利用这些昆虫,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在低密度发生区,建议
喷洒生物农药,可于幼虫3龄前(卵始盛期后10天左右),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G033A,也可选用Bt可湿性粉剂、白僵菌、多角体病毒、苦参碱等药剂。
化学防治
草地螟幼虫对化学杀虫剂较为敏感,常见的胃毒剂和触杀剂都可以使用。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为幼虫的3龄之前,此时幼虫个体小,侵害集中,且尚未大面积扩散,用较少的杀虫剂就可以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针对田边、地头、荒地等草地螟栖息地,于幼虫3龄前(卵始盛期后10天左右),选用三唑磷、甲维·三唑磷、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多杀菌素等药剂进行防治。中高密度发生区,有条件的建议使用农用无人机等高效用药器械进行统防统治。
因草地螟对药剂有较强抗性,用药时需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注意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避免连续、单一用药,延缓抗药性发展,提高防控效果。二是要严格控制用药浓度,并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避免产生药害。三是选择早晨或傍晚进行喷药防治,尽量避开晴天中午前后的高温时段用药。四是喷药时应着重对准植株的心叶、穗部等幼嫩部位喷雾,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