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焦点访谈》报道
在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的蔬菜大棚,有种像绿宝石般的“青甜”西红柿,口感像水果一样清冽甘甜。据当地人说,这是漳县蔬菜的一张新名片,主攻高端市场。
时光倒流到7年前,当地人还记忆犹新,漳县的好菜却卖不上一个好价,农民很难靠种菜增收致富。
直到有一天,这片土地上来了一群山东省潍坊市寿光人。从此,漳县和寿光成了真“棚”友。
漳县蔬菜陷入“一车菜”困局
在漳县五彩椒大棚里,几位菜农边管理边交流着打理五彩椒的经验,而交流“种菜经”的菜农并不都是漳县本地村民,还有来自千里之外的寿光菜农,他们正在向当地菜农传授来自寿光的种菜经验。
为什么寿光菜农会来到漳县教当地人种蔬菜?
漳县作为甘肃的蔬菜种植大县,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优势,高原夏菜品质好,当地很多农民都以种菜为生,其中的包菜、韭菜、黄瓜等是当地传统种植品种。但由于存在土地不集中、种植规模小、缺乏先进技术和产业配套等问题,漳县蔬菜产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在漳县流行着一个说法,漳县蔬菜是‘一车菜’产业,韭菜、黄瓜品质特别好,但是收购客户来了,种的菜一车就全都拉走了,说明产量上不去。还有是附加值低,好产品卖不上好价格。”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包建宏如此说。
漳县来了一群好“棚”友
如何打破蔬菜产业发展困局,让蔬菜产业真正成为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这些年来,漳县一直在寻求突破之路。
相比漳县的蔬菜发展,“中国蔬菜之乡”寿光的蔬菜不仅早就卖到了全国、走向世界,近几年,还把成熟先进的蔬菜种植、经营模式输出到了全国各地的蔬菜种植地区,让“寿光模式”成为助力当地蔬菜产业发展的新力量。
机缘就在2021年,漳县政府通过有关部门与寿光市进行了积极沟通,邀请寿光方面的种植专家和产业带头人到当地帮助发展蔬菜产业。寿光市北夏村党支部书记刘玉江就是当时择优推荐到漳县帮助发展蔬菜产业的人选,4年前,刘玉江带领团队共14人来到漳县。
从东到西,相隔千里,而双
方的做法、理念等方面的差距更大。刘玉江团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解决土地不集中的问题,把零散地块进行整合,才能建设规模化的蔬菜大棚。
不过,土地流转出去了,以后靠什么收入生活?不少当地人都是很担心。
漳县政府派出专人耐心向群众做解释工作,土地流转后会采用更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一是可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固定收入;二是可在产业园务工获得劳务收入;三是等农民逐步掌握了先进种植技术,可以自己租种产业园的大棚,加入到品牌化经营中。
经过努力,周边村庄有240户村民加入进来,共流转土地774亩,建成现代化蔬菜大棚、温室等69个。之后,由漳县政府出资80%,寿光市瀚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出资20%,共同建成了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并成立了专业公司。
寿光市发展蔬菜产业的路径,历经多年市场检验和不断改进,已经形成成熟模式。漳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复制和运用。比如,同样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由双方共同成立的公司负责把控种植产量和品质,并为全县提供技术培训、品种改良、对接市场等。为了让产业发展惠及群众,种植户和流转土地的农民以土地等实物形式入股,按收益分红。
陈青梅家里2亩多地在流转后,除每年有土地流转收益2000多元外,还到产业园务工,每天工资100元。在务工的三年里,从一个不懂技术、靠天吃饭的菜农,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棚长”。
现在,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常年稳定务工人数有100多人,为漳县盐井镇杜家庄村、汪家庄村等村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53万元,每年土地流转费69.66万元。未来,企业逐步撤出,由合作社组织当地农民租种大棚,企业做好配套服务和品牌化经营,尽量把利润返回给农民。
刘玉江团队还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在当地传授种菜经验,不仅要“输血”,还要“造血”,其中为当地培养一批种植能手、掌握标准化种植技术是重要内容。他们持续派技术专家到漳县做培训,组织寿光种植能手到漳县与当地菜农一起种菜,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家团队”。
寿光有很多蔬菜种植能手。每年七八月份是北方设施蔬菜生产淡季,而漳县一年四季都适合种蔬菜,所以寿光一些种菜能手就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漳县,一方面教授漳县菜农种植蔬菜的技术,同时自己也能多一份收入,实现双赢。
漳县蔬菜产业实现“华丽转身”
酒香也怕巷子深。寿光团队到漳县后发现,漳县是高原气候,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蔬菜产量更高,品质也更好,有很多蔬菜适合走高端品牌路线。就拿“青甜”西红柿品种来说,在寿光,最好的糖度就是12度-13度,而在漳县种植的“青甜”糖度达到16度—17度。
经过几年的精心种植和打造,漳县“青甜”西红柿已经走出菜市场、走入了水果店,受到消费者欢迎。如今在漳县,“青甜”西红柿、青瓜和五彩椒等纷纷创建了蔬菜品牌,尝到了品牌效应带来的甜头。
蔬菜产业发展起来了,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全力实施提升项目。到目前,漳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其中蔬菜大棚1.52万亩,黄瓜、西红柿、彩椒等主栽品种年产量达5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11.7亿元以上。在寿光的帮扶下,当地蔬菜产业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种蔬菜、卖蔬菜,而是形成了一个包括蔬菜大棚建造、育种育苗、种植采摘、产品加工、物流运输、特色餐饮、观光旅游等以蔬菜为核心的大产业集群,蔬菜经济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漳县和寿光的合作还在继续。近日,刘玉江抽空回到了寿光,在他的蔬菜大棚里,机器狗“旺财”上岗了。它可以在大棚内进行全域巡检,检测和识别蔬菜上的病害。刘玉江介绍,一只机器狗“旺财”的效率能顶得上两个技术员,过不了多久,机器狗也将在漳县上岗。
4年来,来自寿光的技术、人才、理念,源源不断地向漳县输入,合作项目稳步推进,已实现蔬菜年产能9500吨、培育优质种苗1100万株、年产值3400万元、纯利润1240万元,助力漳县实现了蔬菜产业的华丽转身。
寿光“棚”友圈越来越大
寿光的“棚”友圈西扩,东西协作“种”出了致富菜。现在,寿光常年有8000多名技术人员在全国各地指导帮助蔬菜生产,全国蔬菜大棚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持续保持创新活力,“寿光模式”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到越来越多的蔬菜种植区。除了漳县,寿光还帮助河北雄安新区、重庆开州、新疆喀什、湖北黄冈、西藏日喀则、海南三亚等地建设100多个园区。
“寿光模式”为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农村生产力要素整合提供了操作样板,也是探索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