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肖龙旭,汉族,1962年生,寿光市洛城街道安全牟城村人,中共党员。完成多项重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2项,国际发明专利、发明金奖等12项。多次参加全军重大演习并作出重要贡献,显著提升了武器装备的作战使用效能,促进科技进步和战斗力生成。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获得者。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8年7月,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通令,给3名个人记功,其中给火箭军原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兼研究员肖龙旭记三等功。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2007年10月18日,是党的十七大开幕的第四天,央视《东方时空——东方之子》专题报道:“他是一团火焰,燃烧自己,照亮信仰;他是一面旗帜,忠于使命,谱写非凡。敬请收看东方之子十七大专题系列节目《圆梦长剑——肖龙旭》。“在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有这样一位总工程师,他长期从事导弹制导控制与发射技术研究,完成课题40余项,获得科技成果奖20多项,出版专著4部,论文20余篇,在导弹研究领域堪称奇才,他就是党的十七大代表,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肖龙旭。他是怎样取得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他对我国的国防建设又有着什么巨大贡献……”
翻开肖龙旭的档案,他传奇的求学经历引起了记者的注意:1980年,正在寿光中学读高一的他参加高考,居然考了个全县第一;2001年,跳过硕士直接被清华大学免试录取读博士。
在亲朋同学的印象中,肖龙旭从小就比别的孩子安静、好学,当同龄人在调皮时,他更多的是在思考问题。那一年,他还不到17岁,报考了当时很多人都不知晓的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为全县“高考状元”没有上清华、北大,感到很惋惜。
本报记者采访肖龙旭时,曾特意询问了这件事,性情爽直的他解释:“1980年,中国运载火箭在太平洋发射成功,当时世界关注的声音非常大,我感觉不亚于当年的原子弹氢弹爆炸。巧了,这段广播正好叫我听到了。在听到广播的那一刻,激动亢奋的自己就确立了一辈子的理想,报志愿时向老师们咨询,了解到二炮是从事导弹研究的,所以就填了志愿,就是这么简单。”
有一次,导弹实弹发射,在加注燃料时突然发生故障。这枚弹到底能不能打?身在北京的第二炮兵首长急着要现场专家的意见。大学毕业刚刚4年的助工肖龙旭站了出来,拿起电话有条有理说了自己的意见。首长说,给你10分钟,马上计算有关参数,能不能打,你说个意见!
10分钟后,肖龙旭拿出全部数据,对首长说:“可以打!”首长
问:“你敢肯定?”肖龙旭斩钉截铁地说:“敢!”首长采纳了他的意见,下达了“发射”命令。当巨龙一声长啸直冲云霄时,他才感到手心捏了一把汗。
导弹腾空而起,成功发射!从此,敢想敢干的肖龙旭受到了首长的关注,遇到相关难题,首长都会直接点将:“把肖龙旭找来!”
1989年的一天,他在现场观看导弹发射。随着占领阵地的口令,导弹发射车按照预定方向开进,但却迟迟没有听到“点火”的口令。
“这样的速度,打起仗来怎么办?”历经数年的艰苦奋战,肖龙旭在国际上首创了“地地导弹发射新的控制理论与技术”,实现了导弹的随机快速发射,使部队作战的反应速度大大提高,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大大增强。
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肖龙旭怀抱着四万言的建议书,敲开了二炮司令员的办公室,紧张地呈上了他心血凝成的“特殊材料”——《战略导弹部队发展战略与总体规划》,字里行间充满了忧患意识和超前眼光。数月后,首长请来肖龙旭,同他促膝交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并在他那份建议书上写下了长达两页的批示。这次谈话,使肖龙旭进一步“锁定”了新的科研攻关目标——提高导弹命中精度。
导弹命中精度,是武器系统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直接关系到打击效果,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精度上寻求突破。有人劝他:“改好了一好百好,改坏了谁承担这个责任?你现在又不愁没有大课题做,何必去担这个风险?”“我们搞国防科研的,就要敢于冒险,攻克影响最大的难题。我们要考虑的不是个人的风险,而是国家的安危。”这个寿光男儿的话掷地有声!
2003年,他被全军称为科学界的“肖龙旭现象”。正是在这样一批优秀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的导弹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现在,战略导弹“个头”变矮了,“身材”变小了,而弹头威力、反应时间、命中精度和机动性能却大大提高了。
“要赢得未来,只有跨越前进。”这是肖龙旭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