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水垢明显变少,喝起来口感也更好了,水质明显变好。”美林小区五区一号居民刘玉华对记者说。水垢少了,熬汤更好喝了,再具体的变化虽然说不上来,但就是感觉好多了。与她有着同样直观感受的,还有不少城区和稻田等地的居民。相较于很多其他显而易见的不同,自来水水质的变化,大部分人的感受并不明显。而真实的情况却是,在市水务集团近些年的努力下,我市自来水水质正在发生着质变,用市水务集团工作人员的话说,我市自来水已经实现了由供应放心水到供应优质水的转变。
引入水库水改善水质保供应
作为资源型缺水城市,我市长期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为保护有限的地下水资源,同时改善供水水质,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2017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水务集团动工建设城乡集中供水地表水利用工程。该工程总投资3.7亿元,建设日供水能力10万吨地表水净水厂1座,原水水源采取双水源保障,以冶源水库水源为主,双王城水库和引黄济青水源为辅。经过三年的筹建,工程于2020年10月30日正式启用。“地表水净水厂,不论是从水厂设计、设备选型,还是到制水工艺等方面,在省
内都首屈一指,均处于领先水平。”水务集团工作人员介绍。
3月24日,记者在水务集团鸿瑞供水公司看到,来自冶源水库的原水源源不断地被输入生物预警池,池水中鱼儿游来游去。“这是地表水净水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预警池。鱼类对水质的反应比人类要敏锐得多,水库原水在输送到制水车间的同时,一部分原水通过管道分流到生物预警池,水质检测人员借助鱼在池内活动情况的变化,能够初步判断水质有无变化,从而实现水源首道预警。”鸿瑞供水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利用生物、化学等多种手段,我们对原水水质进行全方位监控,确保流入寿光的每一滴水都合格达标。”
据了解,冶源水库水达到了国家
三类地表水水质标准,属于优质饮用水水源,且供应稳定。原水在进入地表水净水厂后,会经过预处理、常规处理(包含混凝、絮凝、沉淀、过滤四大步骤)、深度处理(通过“臭氧+活性炭”处理工艺对水进行深度处理)等工艺,使得其出厂水PH值为7.74,为弱碱性水,浊度可以达到0.3NTU(国家标准为1NTU至3NTU)。处理后的水质,远远优于国家指标。
目前,寿光城区银海路以东、圣城街以南和稻田部分片区的百姓已喝到由这里供应的自来水,水质得到大幅改善,真正实现了从喝“放心水”到喝“优质水”的转变,近30万人受益。“下一步随着产能及管网提升,我市居民将陆续喝上由这里供出的优质水。”水务集团工作人员说。
水质提升让硬水“服软”
我市地下水硬度高、水垢多,一直以来是全市供水工作的“痛点”所在。为啃下这块硬骨头,近年来水务集团共投资2200万元,先后在东城水厂、三水厂、城北水厂进行了水质提升工艺改造。
其中,东城水厂水质提升工艺改造项目采用超滤+低压反渗透双膜法工艺,三水厂水质提升工艺改造项目采用预处理+超滤膜过滤工艺,城北水厂水质提升工艺改造项目采用多介质过滤+反渗透膜过滤方式,全面升级了供水工艺。“这些手段可能说起来很生硬,具体点来说,就是相当于给我们全市的自来水加装了几台净水器,从而实现水质提升。”水务集团工作人员介绍,三个水厂水质提升项目运行以来,根据第三方及水务集团自身水质检测结果统计情况分析,所有出厂水均优于国家水质标准,达到了改善水质、保障城市饮水安全的目的。
“现在老百姓喝到的自来水,硬度大大降低,所以大家感觉自来水更好喝了。”水务集团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水务集团各水厂已实现进水、制水、供水全流程24小时全天候在线监测,随时掌握供水水质,并根据检测结果对各个环节进行精细调整,确保水质优质。
从源头到用户终端,自来水闯过层层关卡,涌入千家万户。下一步,水务集团将持续加强生产经营管理,优化运行工艺,合理利用现有原水水源,计划引入第三路水源,提高原水保障能力,让城乡供水系统更加高效、可靠、安全,让一股股清泉,流入居民家中,淌进百姓心田。
本报记者 刁泽民 刘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