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日报 2021年07月14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A05版:新时代文明实践在行动

文家街道王家营东村老党员王顺庆:

“用红色经历激励年轻人多作贡献”

编者按 为推动寿光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传播党史知识、凝聚党群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推动重点工作,进一步营造“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浓厚氛围,本报推出《听老党员讲过去的故事》专题栏目,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的寿光特色品牌,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92岁的王顺庆老人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服役部队为二野特种兵纵队战车三团。1951年8月,王顺庆参加抗美援朝,所在部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52960部队炮六团八连。战斗中,他作战英勇,眼部受伤(六级残疾),荣立三等功一次。1954年,王顺庆退伍回家。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战英勇光荣负伤

“那时候,当兵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村里的年轻小伙子报名都很积极!”王顺庆老人回忆说,1947年,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7年的军旅生涯,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解放大西南及抗美援朝等。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抗美援朝,我的眼睛就是在那时候受伤的。”1951年8月,王顺庆所在部队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入朝后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52960部队炮兵六团八连,王顺庆担任通信工作。

王顺庆老人告诉记者,朝鲜战场上,铁道兵负责战区铁路抢修、抢建任务,保障部队的机动和作战物资的输送。铁道兵非常辛苦,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而他的工作就是负责通信、电话等设备的维修工作,保障整个部队的联络通畅。“那时候,我们一人能扛多根木杆,到处架线全靠双腿行走。”老人摸了摸自己的左眼说,通信兵在执行任务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通过辨声来预防危险。“我们趴在地上,耳贴地面,就能初步判断前方敌情,尽快做好埋伏、隐蔽,还要懂得使用碰头暗号、碰头口令等。”一次执行任务时,一颗炮弹落在王顺庆身边的土沟子,他的眼睛不慎被炮弹碎片击中。

“那时候光觉得疼,但为了战斗,不拖大家的后腿,只能咬牙忍着。”那次战斗结束没多久,王顺庆的左眼伤情越发严重,当时连长问他要不要去医院?王顺庆斩钉截铁地说:“不用!咱们来战场就是为了打仗的,受点伤不算啥!”然而没过几天,王顺庆左眼的伤情还是加重了,出现了恶化流脓的情况。“连长跟我说,先治伤再上战场!”随后,王顺庆被送到当时的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医治。大半年后王顺庆出院,不幸的是左眼从此失明。

“伟大的将士们用自己的牺牲和奉献,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能过上和平、安定和繁荣的日子,不能忘了他们。”王顺庆老人说。

时刻不忘党员身份,一生践行党员信仰

王顺庆复员后回到寿光老家。谈起过去的峥嵘岁月,王顺庆几度哽咽。经历过残酷的战争,享受到今天的和平生活,老人感到十分知足。他常说,趁着脑海中还有部分记忆,他要将这些经历多讲给自己的子女听,多讲给身边的人听,这是对战友们的尊敬,也是对新生活的感恩。“我想用这段红色经历激励儿女们,不计个人得失,多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奉献,同时,提醒年轻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老人退伍后在农村过着平凡的生活,但他牢记共产党员的奉献初心,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老人的家人说:“老人经常告诫我们,党员必须要有党员的样子,遇事要坚定立场,要主动发挥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人。”

平时,王顺庆还喜欢了解时政新闻,他常说,自己虽然学历不高,但要懂得学习,要做一个与时俱进、永葆先进的党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所以我要一辈子热爱党、拥护党。”王顺庆说。

本报记者 王静

2021-07-14 王静 文家街道王家营东村老党员王顺庆: 1 1 寿光日报 content_78481.html 1 “用红色经历激励年轻人多作贡献” /enpproperty-->